玉不琢不成器_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感谢大家提供这个玉不琢不成器问题集合,让我有机会和大家交流和分享。我将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学习,为每个问题提供清晰而有条理的回答。

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何处?如何解释?

2.玉之为物,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出自哪里?

3.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

4.玉不琢,不成器是什么意思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句的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_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出自何处?如何解释?

       出处

       战国·乐正克《礼记·学记》

       翻译

       玉石不经过琢磨,就不能用来做器物。比喻人不通过学习,就不懂得道理。因此,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治理民众,都把教育当作首要的事情。《说命》中说:“自始自终想着学习。”大概就是说的这个意思吧。

       即使有味美可口的肉食,不吃是不会知道它(味道)甘美;即使有最好的道理,不学习也不会了解它的好处。所以,通过学习才能知道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导别人才能知道自己理解不了的地方。知道自己学业的不足,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反省;感到困惑,这样以后才能自我勉励。

       所以说,教与学是互相促进的。《说命》说:“教人是学习的一半。”大概就是说的这个道理吧。

       原文

       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兑命》曰:“学学半”其此之谓乎!

扩展资料:

       创作背景

       《学记》是《礼记》中的一篇,其成书年代大约为公元前四世纪至公元前三世纪。据郭沫若考证,其作者可能是孟子的学生乐正克。

       顾树森支持郭沫若的说法,认为“《学记》是写作于战国后期而为乐正子一派儒者的作品,它是继承思孟一派的观点而从性善出发的,可能是孟轲弟子乐正克所作”。

       高时良也同意这种看法,认为《学记》是“战国时期的作品,具体时间在战国后期。它的作者当是乐正克,因为,第一,乐正克是孟轲的得意门生,受孟轲思想熏陶较深。第二,乐正氏亦师承曾参,‘乐正子言吾闻诸曾子也’。第三,乐正本是学官。

       原文赏析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目的与作用。

       《学记》开篇指出,自古以来,凡是有作为的统治者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国家,仅仅依靠发布政令、求贤就士等手段是不可能达到目的的,统治者要想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形成良风美俗,从而达到天下大治的目的。

玉之为物,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出自哪里?

       意思是:玉不打磨雕刻,不会成为精美的器物。人若是不学习,就不懂得礼仪,不能成才。树木如果不修剪,就不能保持原来的形状。

       出处:王应麟〔宋代〕《三字经》

       原文:

       人之初,性本善。

       性相近,习相远。

       苟不教,性乃迁。

       教之道,贵以专。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玉不琢,不成器。

       人不学,不知义。

       译文:

       人出生之初,禀性本身都是善良的。

       天性也都相差不多,只是后天所处的环境不同和所受教育不同,彼此的习性才形成了巨大的差别。

       如果从小不好好教育,善良的本性就会发生改变。

       为了使人不变坏,最重要的方法就是要专心一致地去教育孩子。

       小孩子不肯好好学习,是很不应该的。

       人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到老的时候既不懂做人的道理,又无知识,那么到老的时候都很难有所作为的。

扩展资料:

赏析:

       玉石是天生生成的,但要成为有用的东西,还得要经过打磨加工。用这个道理来说明学习的重要性,大概要比西方哲学家洛克的“白板说”切合实际一些。洛克认为,人的心灵天生来像一张白纸,后来通过经验积累和学习,便在白纸上画出了各种图画。玉石同白纸显然不一样的。白纸什么都没有,而玉石则包含了潜在的有用成分和价值。白纸上的痕迹是外力机械地加上去的,琢磨玉石则是让他的潜能充分发挥出来。

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

       《诲学》

       作者:北宋欧阳修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然玉之为物,有不变之常德,虽不琢以为器,而犹不害为玉也。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可不念哉?

       译文:

       (如果)玉不雕刻,(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具;(如果)人不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然而玉这种东西,有(它)永恒不变的特性,即使不雕刻制作成为器物,但也还是玉,(它的特性)不会受到损伤。

       人的本性,受到外界事物的影响就会发生变化。(因此,人们如果)不学习,就会失去君子的高尚品德从而变成品行恶劣的小人,难道这不值得我们深思吗?

扩展资料:

       相关启示

       《诲学》以“玉”同“人”作比,从“玉不琢,不成器”比之于“人不学,不知道”,这一点是易于理解的,而“玉不琢”与“人不学”之间的关系并不一般,“玉不琢”为害尚不大;

       因为玉“有不变之常德”,不琢“犹不害为玉”,但是人不学性质就大不一样,因为“人之性,因物则迁”,不学“则舍君子而为小人”,这就是《诲学》要说明的关键之点,事实也正是这样。文章运用了对比的写法,阐述了人一定要学习的道理。

玉不琢,不成器是什么意思

       玉不琢不成器的意思:如果玉不精心雕琢,就不能成为有用的器物;如果人不努力学习,也就不会懂得道理。

       拼音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解释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出处西汉·戴圣《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示例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但无一个名师点拨,这叫做“玉不琢不成器”。

       语法复句式;作宾语;含褒义。

玉不琢不成器造句

       1、玉不琢不成器,名师懂得怎样造就高徒。

       2、从大山深处开采出来的玉石,如果不经过雕琢,会永远是看上去不起眼的一块石头,只有经过雕琢成为一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才是它最终的归宿,正所谓,玉不琢不成器。

       3、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4、玉不琢,不成器;木不雕,不成材;人不学,不知理。

       5、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玉不琢不成器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这一句的意思

       拼音:

       yù bù zhuó,bù chéng qì

       解释:

       琢:雕。玉石不经雕琢,成不了器物。比喻人不受教育、不学习就不能有成就。

       出处:

       《礼记·学记》:“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例句:

       但无一个名师点拨,这叫做“~”。(清·钱彩《说岳全传》第四回)

       一、释义

       玉不经过雕琢,不会成为器物;人不经过刻苦学习,就不会懂得处世的道理。

       二、出处

       战国·乐正克《学记》

       三、原段

       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是故古之王者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兑命》曰:“念终始典于学。”其此之谓乎!

       四、译文

       玉石不经过雕琢,就不能变成好的器物;人不经过学习,不会明白儒家至道。所以古代的君王,建立国家,统治人民,要把兴办教育作为首要任务。《尚书·兑命》篇中说:“由始至终要经常想着学习先王正典”,这就是它所要表达的意思。

扩展资料

       一、创作背景

       《学记》,是古代中国典章制度专著《礼记》(《小戴礼记》)中的一篇,写作于战国晚期。作者为孟子的学生乐正克。全文共20节,1229个字,其篇幅短小精悍,内容相当丰富、精辟、 深刻,是我国先秦时期教育思想和教育实践的概括和总结。

       二、赏析

       《学记》继承了先秦儒家的一贯思想,把教育作为实施政治,进行社会管理的最有效手段, 所以《学记》一开篇就用格言式的优美语言论述了教育的作用与目的。

       《学记》的作者以托古改制的方式,用格言式的精美语言阐发了教育在移风易俗和建国君民中的作用,强调了教育为社会政治服务的目的,从而把教育与个人发展与社会进步密切相联,尤其突出了教育的政治功能,形成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突出特色。

       三、作者介绍

       乐正克(约公元前300—前200年),姓乐正,名克,战国时鲁国人,思孟学派的重要人物,孟轲的学生。据《礼记·王制》载:“乐正崇四术,立四教”。他是以职业为姓,他的祖先是学官。乐正克的伟大贡献是他的著名的教学理论专著——《学记》。

       百度百科-学记

       百度百科-乐正克

       好了,今天关于“玉不琢不成器”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玉不琢不成器”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启示。如果您有任何问题或需要进一步的信息,请随时告诉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