辛弃疾最气势磅礴的一首词_辛弃疾最气势磅礴的一首词青山遮不住

       非常感谢大家对辛弃疾最气势磅礴的一首词问题集合的贡献。我会努力给出简明扼要的回答,并根据需要提供一些具体实例来支持我的观点,希望这能给大家带来一些新的思路。

1.辛弃疾诗词金戈铁马

2.辛弃疾年轻时写的英雄豪放词有那几首?

3.辛弃疾最豪放的诗词

4.辛弃疾最霸气的一首诗

5.辛弃疾最狂的诗句

6.辛弃疾最霸气的一首诗破阵子

辛弃疾最气势磅礴的一首词_辛弃疾最气势磅礴的一首词青山遮不住

辛弃疾诗词金戈铁马

       出自南宋诗人辛弃疾的《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赏析

       此词作于开禧元年(1205)。当时,韩侂胄正准备北伐。赋闲已久的辛弃疾于前一年被起用为浙东安抚使,这年春初,又受命知镇江府,出镇江防要地京口(今江苏镇江)。从表面看来,朝廷对他似乎很重视,然而实际上只不过是利用他那主战派元老的招牌作为号召而已。辛弃疾到任后,一方面积极布置军事进攻的准备工作;但另一方面,他又清楚地意识到政治斗争的险恶,自身处境的艰难,深感很难有所作为。在一片紧锣密鼓的北伐声中,当然能唤起他恢复中原的豪情壮志,但是对独揽朝政的韩侂胄轻敌冒进,又感到忧心忡忡。这种老成谋国,深思熟虑的情怀矛盾交织复杂的心理状态,在这首篇幅不大的作品里充分地表现出来,成为传诵千古的名篇,而被后人推为压卷之作(见杨慎《词品》)。这当然首先决定于作品深厚的思想内容,但同时也因为它代表辛词在语言艺术上特殊的成就,典故运用得非常恰到好处;通过一连串典故的暗示和启发作用,丰富了作品的形象,深化了作品的主题思想。

       词以“京口北固亭怀古”为题。京口是三国时吴大帝孙权设置的重镇,并一度为都城,也是南朝宋武帝刘裕生长的地方。面对锦绣江山,缅怀历史上的英雄人物,正是像辛弃疾这样的英雄志士登临应有之情,题中应有之意,词正是从这里着笔的。

       孙权以区区江东之地,抗衡曹魏,开疆拓土,造成了三国鼎峙的局面。尽管斗转星移,沧桑屡变,歌台舞榭,遗迹沦湮,然而他的英雄业绩则是和千古江山相辉映的。刘裕是在贫寒、势单力薄的情况下逐渐壮大的。以京口为基地,削平了内乱,取代了东晋政权。他曾两度挥戈北伐,收复了黄河以南大片故土。这些振奋人心的历史事实,被形象地概括在“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三句话里。英雄人物留给后人的印象是深刻的,因而“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传说中他的故居遗迹,还能引起人们的瞻慕追怀。在这里,作者发的是思古之幽情,写的是现实的感慨。无论是孙权或刘裕,都是从百战中开创基业,建国东南的。这和南宋统治者苟且偷安于江左、忍气吞声的懦怯表现,是多么鲜明的对照!

       如果说,词的上片借古意以抒今情,还比较轩豁呈露,那么,在下片里,作者通过典故所揭示的历史意义和现实感慨,就更加意深而味隐了。

       这首词的下片共十二句,有三层意思。峰回路转,愈转愈深。被组织在词中的历史人物和事件,血脉动荡,和词人的思想感情融成一片,给作品造成了沉郁顿挫的风格,深宏博大的意境。

       “元嘉草草”三句,用古事影射现实,尖锐地提出一个历史教训。这是第一层。

       史称南朝宋文帝刘义隆“自践位以来,有恢复河南之志”(见《资治通鉴·宋纪》)。他曾三次北伐,都没有成功,特别是元嘉二十七年(450)最后一次,失败得更惨。用兵之前,他听取彭城太守王玄谟陈北伐之策,非常激动,说:“闻玄谟陈说,使人有封狼居胥意。”见《宋书·王玄谟传》。《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载,卫青、霍去病各统大军分道出塞与匈奴战,皆大胜,霍去病于是“封狼居胥山,禅于姑衍”。封、禅,谓积土为坛于山上,祭天曰封,祭地曰禅,报天地之功,为战胜也。“有封狼居胥意”谓有北伐必胜的信心。当时分据在北中国的元魏,并非无隙可乘;南北军事实力的对比,北方也并不占优势。倘能妥为筹画,虑而后动,虽未必能成就一番开天辟地的伟业,然而收复一部分河南旧地,则是完全可能的。无如宋文帝急于事功,头脑发热,听不进老臣宿将的意见,轻启兵端。结果不仅没有得到预期的胜利,反而招致元魏拓跋焘大举南侵,弄得两淮残破,胡马饮江,国势一蹶而不振了。这一历史事实,对当时现实所提供的历史鉴戒,是发人深省的。辛弃疾是在语重心长地告诫南宋朝廷:要慎重啊!你看,元嘉北伐,由于草草从事,“封狼居胥”的壮举,只落得“仓皇北顾”的哀愁。想到这里,稼轩不禁抚今追昔,感慨万端。随着作者思绪的剧烈波动,词意不断深化,而转入了第二层。

       稼轩是四十三年前,即绍兴三十二年(1162)率众南归的。正如他在《鹧鸪天》一词中所说的那样:“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革录,汉箭朝飞金朴姑。”那沸腾的战斗岁月,是他英雄事业的发轫之始。当时,宋军在采石矶击破南犯的金兵,完颜亮为部下所杀,人心振奋,北方义军纷起,动摇了女真贵族在中原的统治,形势是大有可为的。刚即位的宋孝宗也颇有恢复之志,起用主战派首领张浚,积极进行北伐。可是符离败退后,他就坚持不下去,于是主和派重新得势,再一次与金国通使议和。从此,南北分裂就进入了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而辛弃疾的鸿鹄之志也就无从施展,“只将万字平戎策,换得东家种树书”(同上词)了。时机是难得而易失的。四十三年后,重新经营恢复中原的事业,民心士气,都和四十三年前有所不同,当然要困难得多。“烽火扬州”和“佛狸祠下”的今昔对照所展示的历史图景,正唱出了稼轩四顾苍茫,百感交集,不堪回首忆当年的感慨心声。“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两句用意是什么呢?佛狸祠在长江北岸今江苏六合县东南的瓜步山上。永嘉二十七年,元魏太武帝拓跋焘南侵时,曾在瓜步山上建行宫,后来成为一座庙宇。拓跋焘小字佛狸,当时流传有“虏马饮江水,佛狸明年死”的童谣,所以民间把它叫做佛狸祠。这所庙宇,南宋时犹存。词中提到佛狸祠,似乎和元魏南侵有关,所以引起了理解上的种种歧异。其实这里的“神鸦社鼓”,也就是东坡《浣溪沙》词里所描绘的“老幼扶携收麦社,乌鸢翔舞赛神村”的情景,是一幅迎神赛会的生活场景。在古代,迎神赛会,是普遍流行的民间风俗,和农村生产劳动是紧密联系着的。在终年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中,农民祈晴祈雨,以及种种生活愿望的祈祷,都离不开神。利用社日的迎神赛会,歌舞作乐,一方面酬神娱神,一方面大家欢聚一番。在农民看来,只要是神,就会管生产和生活中的事,就会给他们以福佑。有庙宇的地方,就会有“神鸦社鼓”的祭祀活动。至于这一座庙宇供奉的是什么神,对农民说来,是无关宏旨的。佛狸祠下迎神赛会的人们也是一样,他们只把佛狸当作一位神祗来奉祀,而决不会审查这神的来历,更不会把一千多年前的元魏入侵者和当前金人的入侵联系起来。因而,“神鸦社鼓”所揭示的客观意义,只不过是农村生活的一种环境气氛而已,没有必要再多加研究。然而辛弃疾在词里摄取佛狸祠这一特写镜头,则是有其深刻寓意;它和上文的“烽火扬州”有着内在的联系,都是从“可堪回首”这句话里生发出来的。四十三年前,完颜亮发动南侵,曾以扬州作为渡江基地,而且也曾驻扎在佛狸祠所在的瓜步山上,严督金兵抢渡长江。以古喻今,佛狸很自然地就成了完颜亮的影子。稼轩曾不止一次地以佛狸影射完颜亮。

       例如在《水调歌头》词中说:“落日塞尘起,胡骑猎清秋。汉家组练十万,列舰耸层楼。谁道投鞭飞渡,忆昔鸣髇血污,风雨佛狸愁。”词中的佛狸,就是指完颜亮,正好作为此词的解释。佛狸祠在这里是象征南侵者所留下的痕迹。四十三年过去了,当年扬州一带烽火漫天,瓜步山也留下了南侵者的足迹,这一切记忆犹新,而今佛狸祠下却是神鸦社鼓,一片安宁祥和景象,全无战斗气氛。辛弃疾感到不堪回首的是,隆兴和议以来,朝廷苟且偷安,放弃了多少北伐抗金的好时机,使得自己南归四十多年,而恢复中原的壮志无从实现。在这里,深沉的时代悲哀和个人身世的感慨交织在一起。

       那么,辛弃疾是不是就认为良机已经错过,事情已无法挽救了呢?当然不是这样。对于这次北伐,他是赞成的,但认为必须做好准备工作;而准备是否充分,关键在于举措是否得宜,在于任用什么样的人主持其事。他曾向朝廷建议,应当把用兵大计委托给元老重臣,暗示以此自任,准备以垂暮之年,挑起这副重担;然而事情并不是所想象的那样,于是他就发出“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的慨叹,词意转入了最后一层。只要读过《史记·廉颇列传》的人,都会很自然地把“一饭斗米,肉十斤,披甲上马”的老将廉颇,和“精神此老健如虎,红颊白须双眼青”(刘过《呈稼轩》中语)的辛弃疾联系起来,感到他借古人为自己写照,形象是多么饱满、鲜明,比拟是多么贴切、逼真!不仅如此,稼轩选用这一典故还有更深刻的用意,这就是他把个人的政治遭遇放在当时宋金民族矛盾、以及南宋统治集团的内部矛盾的焦点上来抒写自己的感慨,赋予词中的形象以更丰富的内涵,从而深化了词的主题。这可以从下列两方面来体会。

       首先,廉颇在赵国,不仅是一位“以勇气闻于诸侯”的猛将,而且在秦赵长期相持的斗争中,他是一位能攻能守,猛勇而不孟浪,持重而非畏缩,为秦国所惧服的老臣宿将。赵王之所以“思复得廉颇”,也是因为“数困于秦兵”,谋求抗击强秦的情况下,才这样做的。因而廉颇的用舍行藏,关系到赵秦抗争的局势、赵国国运的兴衰,而不仅仅是廉颇个人的升沉得失问题。其次,廉颇此次之所以终于没有被赵王起用,则是由于他的仇人郭开搞阴谋诡计,蒙蔽了赵王。廉颇个人的遭遇,正反映了当时赵国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和斗争。从这一故事所揭示的历史意义,结合作者四十三年来的身世遭遇,特别是从不久后他又被韩侂胄一脚踢开,落职南归时所发出的“郑贾正应求死鼠,叶公岂是好真龙”(《瑞鹧鸪。乙丑奉祠舟次馀杭作》)的慨叹,再回过头来体会他作此词时的处境和心情,就会更深刻地理解他的忧愤之深广,也会惊叹于他用典的出神入化了。

       岳珂在《桯史·稼轩论词》条说:他提出《永遇乐》一词“觉用事多”之后,稼轩大喜,“酌酒而谓坐中曰:”夫君实中余痼。‘乃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人们往往从这一段记载引出这样一条结论:辛弃疾词用典多,是个缺点,但他能虚心听取别人意见,创作态度可谓严肃认真。而这条材料所透露的另一条重要消息却被人们所忽视:以稼轩这样一位语言艺术大师,为什么会”味改其语,日数十易,累月犹未竟“,想改而终于改动不了呢?这不恰恰说明,在这首词中,用典虽多,然而这些典故却用得天衣无缝,恰到好处,它们所起的作用,在语言艺术上的能量,不是直接叙述和描写所能代替的。就这首词而论,用典多并不是辛弃疾的缺点,而正体现了他在语言艺术上的特殊成就。

辛弃疾年轻时写的英雄豪放词有那几首?

       这句诗: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全文: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宋代:辛弃疾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释义:

       历经千古的江山,再也难找到像孙权那样的英雄。当年的舞榭歌台还在,英雄人物却随着岁月的流逝早已不复存在。斜阳照着长满草树的普通小巷,人们说那是当年刘裕曾经住过的地方。回想当年,他领军北伐、收复失地的时候是何等威猛!

       然而刘裕的儿子刘义隆好大喜功,仓促北伐,却反而让北魏太武帝拓跋焘乘机挥师南下,兵抵长江北岸而返,遭到对手的重创。我回到南方已经有四十三年了,看着原仍然记得扬州一带烽火连天的战乱场景。怎么能回首啊,当年拓跋焘的行宫外竟有百姓在那里祭祀,乌鸦啄食祭品,人们过着社日,只把他当作一位神祇来供奉,而不知道这里曾是一个皇帝的行宫。还有谁会问,廉颇老了,饭量还好吗?

       赏析:

       辛弃疾调任镇江知府以后,登临北固亭,感叹报国无门的失望,凭高望远,抚今追昔,于是写下了这篇传唱千古之作。这首词用典精当,有怀古、忧世、抒志的多重主题。江山千古,欲觅当年英雄而不得,起调不凡。开篇借景抒情,由眼前所见而联想到两位著名历史人物——孙权和刘裕,对他们的英雄业绩表示向往。接下来讽刺当朝用事者韩侂胄(侂:tuō,胄:zhòu),又像刘义隆一样草率,欲挥师北伐,令人忧虑。老之将至而朝廷不会再用自己,不禁仰天叹息。其中“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写北方已非宋朝国土的感慨,最为沉痛。

辛弃疾最豪放的诗词

       Ⅰ

       青玉案·元夕 辛弃疾

       东风夜放花千树,

       更吹落、

       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

       玉壶光转,

       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

       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

       那人却在,

       灯火阑珊处。

       注释青玉案:词牌名。花千树:形容灯火之多,如千树繁花齐开。宝马雕车:指观灯的贵族豪门的华丽车马。凤箫:《神仙传》载,秦穆公之女弄玉,善吹箫作凤鸣声,引来了凤。故称箫为凤箫。玉壶:比喻月亮。蛾儿雪柳:元宵节妇女头上戴的装饰物。阑珊:零落。

       简析这首词着力用反衬法。上片渲染元宵节灯火辉煌,车水马龙,一片繁华热闹景象;下片开头,又描 绘观灯女子的盛装艳服,笑语欢快的情景。这一切都不是本篇要写的主要对象,而只是陪衬。最后点出“ 灯火阑珊处”的“那人”,一位忧愁、孤独、自甘寂寞者,才是作品的主角。前面热闹非凡的场景,是衬 托灯火阑珊处的冷落;那笑语欢快的一群观灯者,是衬托“那人”的寂寞孤独。但是,作者描写这样一位 孤独者,用意何在?梁启超在《艺蘅馆词选》中评论说:“自怜幽独,伤心人自有怀抱。”联系作者身世 看这首词大约作于被罢职闲居期间,置身热闹之外的“那人”形象里,实有作者自身的影子在,或者简直 就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把“众里寻他千百度,回头蓦见(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列为“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所必须经历的第三种境界,这也说明了《元夕》词“函盖万有”的特点。一篇文学佳作的艺术魅力,常常不止于它所塑造的艺术形象本身所具有的感染力,还表现在它又可以在形象之外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和深刻的启示。王国维就从《元夕》词联想到了做学问的境界,而这当然是辛弃疾所未曾料到的。况周颐在《香海棠馆词话》中说辛稼轩“其秀在骨,其厚在神”,确为有见地之语。这首《青玉案·元夕》,读了之后就能使人神驰遐想,并从中领悟出深奥的哲理来,正说明了辛词内容之丰厚和辛弃疾写词功力之精深。

       Ⅱ

       辛弃疾还有一首词《破阵子》,小序是:“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表达他日夜梦求收复大好河山的壮志,原以此词与陈亮共勉。

       醉里挑灯看剑,

       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

       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

       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

       赢得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人们本来是借酒消愁,一醉万事休。可是作者喝醉了酒,愁也未消,一心想着收复失地。他挑亮了灯,欣赏他的宝剑,思考着如何排上用场,发挥作用。在睡梦里,一个军营连着一个军营,响起一片号角声。八百里军营,将士们欢欣鼓舞,分享将军发给他们的烤肉。军中的乐器演奏雄浑悲壮的军乐。正当秋高马壮的时候,点兵沙场,准备出征。

       “的卢”是马奔跑时发出的马蹄声。将军统率的铁骑,风驰电挚般冲向敌人,弓如霹雳,万箭齐发,敌人纷纷落马,残兵败将,狼狈逃窜。将军身先士卒,乘胜追击。凯歌入云,欢声动地。既了却君王天下事,又为自己赢得生前身后名,这是词人梦寐以求的壮举。但在投降派把持的朝政里,作者“报国欲死无战场”,只能感叹冷酷的现实:可怜白发生。

       Ⅲ

       辛弃疾闲居江西上饶带湖时,写了一首词《丑女儿近》,序言是:博山道中效李易安体。

       千峰云起,

       骤雨一霎儿价。

       更远树斜阳风景,

       怎生图画!

       青旗卖酒,

       山那畔别有人家。

       只消山水光中,

       无事过这一夏。

       午睡醒时,

       松窗竹户。

       万千潇洒。

       野鸟飞来,

       又是一般闲暇。

       却怪白鸥,

       觑着人欲下未下。

       归盟都在,

       新来莫是,

       别有说话。

       这首词写得明白如话,又清新快活,很似李清照的风格。博山是指江西广丰县西南,远望如卢山之香炉峰。夏天的雨来得急,一会过去了。雨后斜阳,照着经一番洗尘的青山绿树,显得格外清新秀美,美如画。青旗卖酒,一说明当卖酒已商业化,偏僻的农村也有酒店;另一层意思说明作者去酒店沽酒,与下片的午醉醒来相对应。

       下片写酒家周围的环境。作者酒醉后,美美地睡了一觉,醒来但见窗外松竹环绕,十分清雅幽静。因为幽静,所以有野鸟飞来,又是一道风景。那只白鸥,看着人欲下不下。怕什么?我们不是有友好同盟吗?

       Ⅳ

       辛弃疾闲居无事,经常借酒打发寂寞时光。借酒消愁,醉酒后要愁没工夫。有时喝醉了酒,醉态可笑。他写的一首词《西江月》。题记:“谴行”。

       醉里且贪欢笑,

       要愁哪得工夫。

       近来始觉古人书,

       信着全无是处。

       昨夜松边醉倒,

       问松我醉如何?

       只疑松动要来扶,

       以手推松曰“去”!

       作者因为力主抗金,不被南宋统治者所用,只好醉里贪欢,以醉消愁。孟子曾经说过:“尽信书不如无书”,辛弃疾翻用此语,意思是古书上有许多至理名言,现实却行不通,因此信它不如不信。

       下片追忆昨夜贪欢醉倒一幕,写其错把松动当人动,醉态惟妙惟肖。

       全词围绕一个醉字着笔,借醉写愁,借醉抒愤,妙趣横生。

       Ⅴ

       辛弃疾写的另一首中秋词《木兰花慢》。词前的序言是:“中秋饮酒将旦,客谓前人诗词有赋待月,无送月者,因用《天问》体赋”。

       可怜今夕月,

       向何处,去悠悠?

       是别有人间,

       那边才见,光影东头?

       是天外,空汗漫,

       但长风浩浩送中秋?

       飞镜无根谁系?

       姮娥不嫁谁留?

       谓经海底问无由,

       恍惚使人愁。

       怕万里长鲸,

       纵横触破,

       玉殿琼楼。

       虾蟆故堪浴水,

       问云何玉兔解沉浮?

       若道都齐无恙,

       云何渐渐如钩?

       今晚的月亮真可爱,瓢飘悠悠往西走,要去何处?是那边还有一个人间,看着你从东边升起吗?还是在天外,空漫漫,长风浩浩送你走?你像飞镜,为何不掉下来?月中的嫦娥不嫁是谁把她留住?有说月亮游经海底,也是没有根据的,叫人无法理解,叫人犯愁。若真经海底,怕万里长鲸纵横游,撞倒月中的玉殿琼楼。再说月中的玉蟾会游泳,玉兔怎么办呢?若说一切都安然无恙,为什么圆月又变成钩形?

       此词在咏月诗词中卓有创新。词论家王国维评论说,这首词起首五句,“词人想象,直悟月轮绕地之理,与科学家密合,可谓神悟”(《人间词话》)。

       毛泽东非常喜欢辛弃疾的《木兰花慢·可怜今夕月》这首词。1964年又同周培源,于光远谈到这首词所包含的地圆说想法。由此可见,毛泽东对这首词除艺术的欣赏外,还十分赞扬词人辨证思维的深刻性。

辛弃疾最霸气的一首诗

       辛弃疾最豪放的诗词如下:

       1、青玉案·元夕千钟意气追飞翼,似梦回中,词尽千意。回首又望前情,最是辛酸处。人生自古有情痴,纵此情难见,依旧有终归。心若念归去,无问处不回首。满江红·夜雨凉,夜雨凉,秋意浓,人影独坐,静看繁星。心若念归去,无问处不回首。

       2、水调歌头·游泳,鹏程万里,独舞九天。风花雪月,任我逍遥。心若念归去,无问处不回首。南乡子·登京口北固亭有怀,何处望神州?满眼风光北固楼。千古兴亡多少事?悠悠。不尽长江滚滚流。年少万兜鍪,坐断东南战未休。天下英雄谁敌手?曹刘。生子当如孙仲谋。

       3、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想当年,金戈铁马,气吞万里如虎。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4、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浪淘沙·山寺夜半闻钟身世酒杯中,万事皆空。古来三五个英雄。雨打风吹何处是,汉殿秦宫。

       5、梦入少年丛,歌舞匆匆。老僧夜半误鸣钟。惊起西窗眠不得,月照山河空冷清。菩萨蛮·书江西造口壁,郁孤台下清江水,中间多少行人泪。西北望长安,可怜无数山。青山遮不住,毕竟东流去。江晚正愁余,山深闻鹧鸪。

辛弃疾的相关知识如下:

       1、辛弃疾是南宋时期的官员、将领和文学家,出生于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山东省济南市历城区)。他是一位豪放派词人,被称为“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2、他的作品具有豪放、沉雄、细腻柔媚的特点,题材广泛,常以“剪水成花舞春风,为君洗玉镜中春”等独特的词语表达对国家和民族的深情厚意。他主张抗金,力主收复中原,反对妥协投降。

辛弃疾最狂的诗句

       辛弃疾最霸气的十首诗:

       1、最豪壮悲凉的词:《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孙仲谋处。

       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斜阳草树,寻常巷陌,人道寄奴曾住。

       想当年,金戈铁马,气樱仿吞万里如虎。

       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四十三年,望中犹记,烽火扬州路。

       可堪回首,佛狸祠下,一片神鸦社鼓。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2、最动人的爱情词:《青玉案·元夕》

       《青玉案·元夕》

       东风夜放花千树,更吹落、星如雨。

       宝马雕车香满路。

       凤箫声动,玉壶光转,一夜鱼龙舞。

       蛾儿雪柳黄金缕,笑语盈盈暗香去。

       众里寻他千百度,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好差阑珊处。

       3、最壮怀的词:《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

       沙场秋点兵。

       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

       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友颂皮生前身后名。

       可怜白发生!

辛弃疾最霸气的一首诗破阵子

       今天小编要和大家分享辛弃疾的这首词,是他最狂傲的一首,霸气十足无人能及,最后3个字更是被争议千年,就是这首《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贺新郎·甚矣吾衰矣》

       甚矣吾衰矣。怅平生、交游零落,只今馀几!白发空垂三千丈,一笑人间万事。问何物、能令公喜?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情与貌,略相似。

       一尊搔首东窗里。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江左沉酣求名者,岂识浊醪妙理。回首叫、云飞风起。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知我者,二三子。

       作这首词时辛弃疾已有58岁,近暮年的他被罢官,闲居在江西。虽心中满腔愤懑,却丝毫不改豪放本色。词的大意是:我已年老,朋友不多,飘落四方。如今已生华发,对万事一笑而过。这世间诸事,没有什么能让我真正的快乐了。只觉得眼前那青山潇洒多姿,想必它看我也一样。毕竟我和它论才情和样貌,却相似。我在窗前独饮,想到陶渊明写《停云》时,也应和我一样。江南那些沽名钓誉之人,怎能体会到这其中的真谛?我回头长啸,风云乍起。我从不恨自己见不到古人,只恨他们见识不到我的狂傲。这世间最了解我的,不过是那二三人而已。

       为什么说这首词是有着无人能及的狂傲,只看这三句话便可知一二。第一句“我见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应如是”,这是面对自然的傲气,一般文人以青山入句,都满心敬畏,唯有辛弃疾以一生的高风亮节,与青山比肩。后一句,“情与貌,略相似”,更似能与青山交流,他相信自己的才情青山必然也是知道的,这样的豪放,难得一见。

       第二句是“想渊明《停云》诗就,此时风味”,陶渊明在当时是怎样神一般的存在,他是洁身自好的第一隐士,他的《停云》更被当世人誉为经典,辛弃疾将自己此情此景与靖节先生相提并论,可见他内心的仰慕,也可见他的清高。

       第三句则是“不恨古人吾不见,恨古人不见吾狂耳”,这里的“古人”指的就是陶渊明这样的名士,这世间能理解他的人不多,他希望自己这片冰心能被真正的雅士看见。最后那句“二三子”是谁,后世一直有争议,到底辛弃疾的知已是哪几位?有人认为是他在世间的几位朋友,但放在此处,明显不合适,这并非一守怀友诗;更多人认为大概是古代圣贤,除了陶渊明,或者还有辛弃疾一直欣赏的屈原,孔子等人。不过这个,或许只有辛弃疾自己知道了。

       这首辛弃疾暮年所作的词,与他壮年时相比,狂傲不减半分,反而更加直抒胸臆,令人震撼。

       关于辛弃疾最霸气的一首诗破阵子如下:

       破阵子-南宋·辛弃疾: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八百里分麾下炙,五十弦翻塞外声。沙场秋点兵。马作的卢飞快,弓如霹雳弦惊。了却君王天下事,赢得生前身后名。可怜白发生。

1、辛弃疾的生平

       辛弃疾(1140年-1207年),字幼安,号稼轩,是南宋时期的文学家、政治家和军事将领。他生于宁宗皇祐年间,为人豪爽,性格激进,投身抗金复国的事业,同时也以才华横溢的文学作品闻名于世。

2、词人悲壮的作品风格

       辛弃疾的词作以悲壮豪放的风格为主要特点,激昂的情感和才情使得他的作品自成一派。他善于运用自然景物、历史典故和个人情感,表达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和忧伤。代表作品有青玉案·元夕、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

3、抗金复国的努力

       辛弃疾积极参与抗金复国的斗争,他担任南宋末年的高级官员和将领,曾多次征战,但由于时局因素和权谋之间的纷争,南宋政权最终不敌金军而灭亡。辛弃疾多次遭遇挫折,也因此写下了众多表达对国家命运和忠诚的作品。

4、影响和评价

       辛弃疾的作品在南宋以及后世文坛上产生了广泛的影响。他的豪放词风开创了一个新的艺术境界,被誉为“豪放派”的代表之一。辛弃疾的作品情感真挚,语言直抒胸臆,启迪了后世词坛的发展,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5、拓展知识

       除了文学造诣,在辛弃疾的一生中也有许多政治和军事的经历。他曾多次上书朝廷,提出反对金国的意见。然而,因为他直言敢谏,与统治者产生矛盾,多次受到排挤和贬谪。尽管如此,辛弃疾一直坚守自己的忠诚和抗金的信念,留下了许多反抗金国统治的激情之作。

总结:

       辛弃疾是中国南宋时期的一位著名文学家和民族英雄,他以悲壮豪放的词风和深情的作品闻名于世。他的词作表达了对国家和民族命运的担忧与忧伤,对抗金军的复国事业不遗余力。辛弃疾的作品影响深远,开辟了新的艺术境界,并对后世文人产生了重要影响。他的一生坎坷而辉煌,留下了不朽的文学传世之作。

       好了,关于“辛弃疾最气势磅礴的一首词”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辛弃疾最气势磅礴的一首词”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