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狐直笔_董狐直笔的典故

       随着科技的发展,董狐直笔的今日更新也在不断地推陈出新。今天,我将为大家详细介绍它的今日更新,让我们一起了解它的最新技术。

1.董狐直笔的意思是什么生肖

2.董狐直笔比喻什么动物

3.董组词语

4.秉笔直书的故事

5.以“董”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6.关于董字的成语

董狐直笔_董狐直笔的典故

董狐直笔的意思是什么生肖

董狐直笔在十二生肖中代表的是兔。

       董狐直笔(拼音:dǒnghúzhíb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周·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

       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东周·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攻灵公于桃园。宣子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后世据此典故引申出成语“董狐直笔”。

董狐直笔比喻什么动物

       董狐,是春秋时晋国的一位史官。当时,晋国的国君晋灵公是一个骄横霸道的人。他七岁就即位为国君,长大后也幼稚无知,蛮不讲理。国相赵盾多次苦口婆心地劝谏,但晋灵公根本不听,日久,还对赵盾怀恨在心,几次三番设计除去赵盾,但未成功。赵盾知道晋灵公想杀他,为了避祸,只好逃离了都城,在外地暂住下来。赵盾的堂兄弟赵穿决心杀掉昏君。有一天,晋灵公在桃园中喝酒,喝得酩酊大醉。赵穿秘密派去心腹士兵,向灵公发动了突然袭击,把他杀死了。

       赵盾在外地听到这个消息,连夜赶回京城。由他主持另立了晋成公为国君,自己继续担任国相。

       董狐将这件事记入史册时,很明确地写道:“赵盾弑其君”(封建时代,臣子杀死君主或子女杀死父母称“弑”,“弑君”是一种大逆不道的罪行),并将这一记载公布于朝廷。赵盾见了大惊失色,立即向董狐解释自己并未弑君。董狐说:“我身为国相,出走没有离开本国,回来后也不惩处凶手,这弑君的罪名,你不负该由谁负呢?”

       孔子曾称赞说:“董狐真是古代的好史官呵,记载事件实事求是,不加隐讳。”他还称赞赵盾说:“赵宣子(即赵盾)真是古代的好大夫呵,因为法而受了恶名。真可惜呀,如果他当时逃离了国境就好了,可以不负责任。”

董组词语

老虎

       〖典源〗《左传·宣公二年》:“乙丑,赵穿杀灵公于桃园。宣子(赵穿的族兄赵盾)未出山而复。太史书曰:‘赵盾弑其君’,以示于朝。宣子曰:‘不然。’对曰:‘子为正卿,亡不越竟(境),反不讨贼,非子而谁?’孔子曰:‘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释义〗春秋时晋国赵盾掌政,因避灵公的迫害而出去,未出境,族弟赵穿便把灵公杀死,赵盾又回来掌政。太史董狐谓“赵盾弑其君”,孔子称扬他是古之良史。后遂用“董狐直笔、直笔、董狐”等称颂据事直书的史臣或史官正直不阿的精神。

       董狐直笔黄庭坚《王彦祖惠其祖黄州制草书其后》诗:“脱略看时辈,诸君等发蒙。董狐常直笔,汲黯少居中。”

秉笔直书的故事

       组词如下:

       董狐直笔:董狐直笔(拼音:dǒng hú zhí bǐ)是一个成语,最早出自于东周·左丘明《左传·宣公二年》。董狐直笔(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含褒义;在句中一般作宾语、定语。

       南董村:南董村位于藁城区北部,位于冀中平原腹地,滹沱河北岸,南董镇政府就坐落在该村,距河北省省会石家庄30公里。

       董帷:指授课之处。

       董理:拼音 dǒng lǐ,监督管理。

       董振:董振是一个汉语词语,读音是dǒng zhèn,是指慎重。

以“董”字开头的成语有哪些?

       南史氏

       (齐国崔杼杀死了国君)大史书曰:“崔杼弑其君。”崔子杀之。其弟嗣书而死者,二人。其弟又书,乃舍之。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闻既书矣,乃还。

       大意是讲南史氏是齐国的史官,为了真实的记录历史,父亲、大哥都被崔杼杀害;弟弟也准备去死。南史氏闻大史尽死,执简以往,意思是如果大史氏家族因为写了真实的历史情况而被杀光了的话,那么他即使是死也要把这个情况记录下来。(宁死也要维护历史的真相,是史家的基本职业素质。)

       董狐直笔

       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孔子评论这件事时说,董狐没有错,他是一位好史官,据法直书而不加隐讳;赵盾也没有错,他是一位贤明的大臣,为了法度而蒙受恶语,真是可惜啊!如果赵盾逃跑出了国境,就可以免除弑君之名了。

       司马迁为李陵辩护

       武帝派自己宠妃李夫人的哥哥、二师将军李广利领兵讨伐匈奴,另派李广的孙子、别将李陵随从李广利押运辎重。李广带领步卒五千人出居延,孤军深入浚稽山,与单于遭遇。匈奴以八万骑兵围攻李陵。经过八昼夜的战斗,李陵斩杀了一万多匈奴,但由于他得不到主力部队的后援,结果弹尽粮绝,不幸被俘。 李陵兵败的消息传到长安后,武帝本希望他能战死,后听说他却投了降,愤怒万分,满朝文武官员察言观色,趋炎附势,几天前还纷纷称赞李陵的英勇,现在却附和汉武帝,指责李陵的罪过。汉武帝询问太史令司马迁的看法,司马迁一方面安慰武帝,一方面也痛恨那些见风使舵的大臣,尽力为李陵辩护。他认为李陵平时孝顺母亲,对朋友讲信义,对人谦虚礼让,对士兵有恩信,常常奋不顾身地急国家之所急,有国士的凤范。司马迁痛恨那些只知道保全自己和家人的大臣,他们如今见李陵出兵不利,就一味地落井下石,夸大其罪名。他对汉武帝说:"李陵只率领五千步兵,深入匈奴,孤军奋战,杀伤了许多敌人,立下了赫赫功劳。在救兵不至、弹尽粮绝、走投无路的情况下,仍然奋勇杀敌。就是古代名将也不过如此。李陵自己虽陷于失败之中,而他杀伤匈奴之多,也足以显赫于天下了。他之所以不死,而是投降了匈奴,一定是想寻找适当的机会再报答汉室。"

       司马迁的意思似乎是二师将军李广利没有尽到他的责任。他的直言触怒了汉武帝,汉武帝认为他是在为李陵辩护,讽刺劳师远征、战败而归的李广利,于是下令将司马迁打入大牢。

       宋太祖惧怕史官

       (宋)太祖尝弹雀于后园,有群臣称有急事请见,太祖亟见之,其所奏,乃常事耳。上怒,诘其故,对曰:“臣以尚急于弹雀。”上愈怒,举柱斧柄撞其口,堕两齿,其人徐俯拾齿置怀中,上骂曰:“汝怀齿欲讼我耶!”对曰:“臣不能讼陛下,自当有史官书之。”上悦,赐金帛慰劳之。

       译文:

       宋太祖经常在皇宫的后园打鸟玩,一次,有几个臣子有称有急事求见,宋太祖于是就召见了。但是召见之后,他们上奏的都是写很普通的事情。宋太祖很不高兴,问为什么。一个臣子回答说:“臣以为这些事情比打鸟更紧急。”宋太祖更加生气了,顺手抄起边上摆的斧子,用斧子柄打那个人的嘴,打掉了两颗牙齿,那个人慢慢弯下腰,把牙齿捡起来,放在怀里,太祖骂他说:“你揣个牙齿,怎么还想保留证据告我还是怎么着?!”那个臣子回答说:“臣是不会去桩告陛下的,但是负责记载历史的官员,会把这件事情写进史书。”宋太祖转而明白。高兴起来,赐那个大臣一些黄金一帛安慰他.

关于董字的成语

       以“董”字开头的成语有:

       董狐之笔、董狐直笔

       1、董狐之笔dǒng hú zhī bǐ

       释义:?后人对那些公正不偏,不因为各人的好恶或利害关系,而捏造不实言论的人的称呼。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造句:他要秉董狐之笔,不溢美,不饰恶,为湘军存一信史。

       2、董狐直笔dǒng hú zhí bǐ

       释义: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出处:?《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造句:你要学习董狐直笔,不能胡乱捏造。

       关于董字的成语 :

       董狐直笔、

       不知丁董

       董狐直笔 [dǒng hú zhí bǐ]

       生词本

       基本释义

       董狐:春秋时晋国的史官。直笔:根据事实,如实记载。指敢于秉笔直书,尊重史实,不阿权贵的正直史家。

       出 处

       《左传·宣公二年》载:赵穿杀晋灵公,身为正卿的赵盾没有管,董狐认为赵盾应负责任,便在史策上记载说“赵盾弑其君”。为赵盾所杀。后孔子称赞说:“董狐,古之良史也,书法不隐。”

       好了,今天关于“董狐直笔”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董狐直笔”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