拖拖拉拉_拖拖拉拉什么意思
现在我来为大家分享一下关于拖拖拉拉的问题,希望我的解答能够帮助到大家。有关于拖拖拉拉的问题,我们开始谈谈吧。
1.怎么改掉小孩拖拖拉拉的坏习惯
2.怎么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
怎么改掉小孩拖拖拉拉的坏习惯
父母的行为模式决定着孩子的行为表现。因此,要改变孩子拖拖拉拉的习惯,父母首先应正视自己的行为方式。
帮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这是父母能够给孩子最好的礼物,对于孩子和父母来说,一拖拖拉拉不是一种性格缺陷,而是一种习惯,通常可以被改变。
你可能有这样一个孩子:他总是抱怨有做不完的功课,但每次你去看,他不是在玩笔,就是对着天花板发呆,或者玩弄直尺,根本没在做功课。
这种情况下,你不能责问孩子,因为他真的以为自己整个晚上都在做功课。
“孩子为什么拖拖拉拉?”“怎样帮助孩子改掉拖拖拉拉的坏习惯?”这是令许多父母都头疼的问题。
其实,孩子所有的行为问题,不管是好的坏的,都反映着我们父母的行为方式。孩子出生时,如果我们把他们看成是一张白纸,那么,最早在白纸上面画图的就是父母。白纸上逐渐增多的图案,就是孩子逐渐表现出来的行为现象。
如果图案很清晰明朗,让人喜爱,代表画图的人具有美感、个性开朗、拥有正向的性情;如果图案看起来晦暗、紊乱,让人心烦,就显现出画图的人内心的混乱、个性阴晴不定、拥有负面的情绪。
因此,孩子种种行为问题(白纸上的图案)是我们成人制造(画)的,而成人中最主要的就是孩子的父母。
从这个角度来看,要改变孩子不好的行为,父母首先要找出在“白纸”上“画图”的过程中,出了什么问题。是落笔太轻还是太重?是情绪抑郁所以选择灰暗色彩,还是脾气暴躁时胡乱作画?
孩子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效率,总是任性、执拗,不听别人意见等现象彼此有着密不可分的关联性。
做事情拖拖拉拉、没有效率是孩子受限于父母的控制所展现的软性对抗;任性、执拗、不听别人的意见,则是孩子对父母硬碰硬的反抗。虽然在有些孩子身上,无论是软性对抗或是硬碰硬,这两种现象都很明显,但在有些孩子身上,似乎只存在其一。
不过,看似只表现了其中问题之一的孩子身上,同时也隐含着另一种问题。例如有拖拖拉拉行为的孩子,其实是用拖拖拉拉的手段,表现任性。
经常表现出“不想按照你说的那样做”的任性孩子,总要以某种或多种方式来表达他们的执拗个性:不是不等父母把话说完,转头就走;就是你说你的,我做我的,照样拖拖拉拉;再不然就乱发脾气,或者闷不吭声。因此,孩子拖拖拉拉的性格其实就是任性,而任性又经常表现为拖拖拉拉。
又比如家长把孩子送来补习班无非是希望自家小孩能更具竞争力,而老师也常会把进度落后或考试成绩不理想的学生留下作课后辅导。虽然已经花比别人多的时间在复习及加强上了,但这部分学生的成绩却依然不理想。原来他们为了排斥被留下这件事,就拖拖拉拉地干活,导致效果不佳。
在孩子的一言一行中,经常有我们需要解读的密码。可惜,许多父母总以自己成人的角度去看待、思考孩子的问题,一点都不了解孩子的问题其实往往隐藏着他们真实的担忧、愤怒、失望、伤心等情绪。孩子的心理和情绪状态,受限于经验和知识的多寡,很难用言语说明清楚,他们主要是依靠行为语言表达。
经常表现出拖拖拉拉的孩子,其实内心是无助的,情绪是不愉快的,暗藏在这种行为背后的无声话语是:“我斗不过你,我就要这样做才舒服!”
换句话说,拖拖拉拉的行为,其实隐藏着孩子对父母总是催促的不满与报复,隐藏着孩子不得不反抗的敌意。而敌意之所以产生则是因为父母在与孩子的情感互动中,鲜少甚至从没有承认、接受、了解孩子的情绪,只是坚持己见,一味地对孩子的行为横加干涉。
做父母的,需要懂得孩子正常的活动方式:大部分的时间是跑而不是走,是好动而不是安静;吃饭时喜欢哼着歌或敲打着碗而鲜少专注地把饭吃完;镜子是用来扮鬼脸而不是为了看穿戴是否整齐等等。能够深入认识到这点,才不至于让自己因为无法忍受孩子的种种行为而迁怒于孩子。
现实生活中,爱拖拖拉拉的孩子的确很常见,但除了极少数外,通常并不是因为孩子智商低造成的。造成孩子做事慢的因素通常有两个。
一是孩子“手拙”,即做事情时,动作不熟练,也就是“笨手笨脚”。
由于孩子的神经、肌肉活动不够协调,同时缺乏一定的生活技能,所以导致他们做事情比较缓慢。
二是孩子没有时间观念,做事情缺乏紧迫感。
孩子的时间观念通常要到五岁左右才开始形成,而大约在八岁以后才逐渐稳定。如果孩子爱拖拖拉拉是因为“手拙”,父母就要想办法锻炼他们手脚的协调能力,帮助孩子提高手足动作的熟练和敏捷程度。
父母可以与孩子玩一些小的竞技游戏,像比赛谁穿衣服穿得快,谁洗澡洗得快等等。通过这些小比赛,父母可以在过程中随时教导孩子穿衣、梳洗、收拾玩具等自己的事情自己处理的技巧,教导孩子如何利用做事的先后顺序来提高效率、安排时间等。这些游戏玩多了,孩子可能会感到无趣,这时,还可以给予适当的奖励来肯定孩子的胜利。
如果孩子爱拖拖拉拉是因为“没有时间观念”,那么就要尽量教会孩子如何管理时间。
此外,孩子拖拖拉拉的行为还可能与父母自身的行为有关。有些父母平时喜欢边吃饭边看电视或报纸,有些父母也会因为疲倦或懒惰而拖延该完成的工作,这些行为在潜移默化问影响孩子,非常容易使孩子养成注意力不集中、做事情拖拖拉拉等不良习惯。因此,父母不妨先自我检查,为孩子做个好榜样。
拖拖拉拉的另外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懒惰。
把今天该完成的事情拖延到明天,甚至遥遥无期,直到再也无法拖延时,才临时抱佛脚赶工。这种懒惰的行为极具破坏性,也是最危险的恶习,它使人丧失进取心,一旦开始遇事推脱,滋生惰性,就很容易再次拖延,直到成为一种根深蒂固的习惯。
如果孩子存心拖延逃避,一定能找出成千上万个理由来为自己辩解为什么事情无法完成,而对事情应该完成的理由却少之又少。每当孩子要付出劳力或要做出抉择时,也总会找一些借口来安慰自己,总想让自己轻松些、舒服点。
有些孩子深陷在泥沼中挣扎,在主动性和惰性间相互拉扯,不知所措,时间也就这样一分一秒地浪费了。孩子不是天生就知道如何有效率地做每件事情,父母应该教导孩子如何做事情,避免孩子养成拖拖拉拉的习惯。
日常生活上的事,孩子不可能很快地、熟练地掌握技巧,他们需要花很长的时间逐渐学习快速地穿衣服、吃饭、准备上学的东西……对他们最好的帮助就是父母耐心的等待,并且在孩子完成后给予一些正面评价,如“收拾好床铺很不容易”“一个小时要做好这个模型的确很困难”等,这些正面肯定的评价对孩子有潜在的鼓励作用。
如果孩子成功做完这件事情,他们就会知道自己解决了一件很难的事情,因而会产生满足感;如果孩子没能顺利完成这件事情,也会知道父母了解这件事很难完成,而感到被了解的安慰。因此,让孩子感受到父母的理解和支持,会加深父母和孩子之间的亲密感。
而用成人观念去看待孩子的父母,特别是唠叨型的母亲,在孩子做某件事情失败时,或孩子没在她规定的时间内做某件事情时,就会不停地唠叨,不停数落、要求孩子,从不聆听孩子的想法。如果这种亲子相处模式不断地重复,就会让孩子产生无能感,进而加深孩子的惰性。
换句话说,做事拖拖拉拉的孩子,一定是因为父母用成人的效率方式来对待、训练他。但孩子是不可能满足大人对效率的需要的,因此,过高的要求对孩子来说,是束缚是敌人,它可能耗损孩子的才智、抑制兴趣,还可能会造成孩子情感的压抑和性格的极端任性。
因为孩子需要试验、探索、努力的机会,也需要父母的耐性(耐性意味着给他们时间),需要在没有催促和训斥的情况下学习,所以,请父母一定稍稍多给孩子一些时间。
要想改掉孩子拖拖拉拉的毛病,首先不要对孩子有太多的关注和要求。例如孩子在吃的方面出现问题,通常是因为父母在孩子的饮食口味上总是加入太多自己的喜好,而且唠叨地吩咐孩子“应该吃什么”“多吃什么”“快点吃”之类。这会影响孩子的思维和判断能力,制约他们味觉和嗅觉的神经感受,慢慢地,孩子会以厌食的方式对抗父母的关注。
父母最好的做法是,首先提供用合理的餐内容、用餐时间,向孩子表现出愉快而津津有昧地享用食物的榜样。其次要提供给孩子判断和选择的机会。
孩子之所以依赖、拖拖拉拉,主要是因为父母完全左右甚至取代了孩子自己的思考和判断,没有从小开始培养他们对自己负责的能力。
培养孩子的责任感,就是要在跟他们有关系的事情上让他们有发言的机会,并让他们学会自己作选择。例如,在穿衣、玩耍、写家庭作业等事情上,从孩子小学一年级开始,父母就应该表现出这样的行为态度:我们提供了很多选项,决定怎么做(或什么时候做)是你自己的事。如果父母对孩子做任何事情都唠叨不休,拼命命令要求,甚至使用“罚你写十遍生字”的处罚手段,那么孩子则可能把“拖延做事”作为手中的武器用来惩罚、对抗父母。
再次是要合理满足孩子的要求,合理规范孩子的行为,并一贯坚定地执行规范。
在孩子的行为上,哪些是可接受的,哪些是不可接受的,孩子需要一个明确的判断标准。当他们知道家长允许的行为界限时,他们就会觉得安全,并会养成行为上的自律性。
我们应该清楚知道,父母可以限制孩子的行为,但不能限制孩子的愿望和情绪。对于孩子的愿望、感受、情绪,不管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父母都应该接纳并给予理解和尊重,而对消极的行为则可以加以限制和纠正。以培养准时为例,给孩子们一个明确的时间限制,将守时的责任交给他们,像“离上学还有十分钟”“只要你准备好了,就可以看卡通直到我们吃晚饭”等。这种简短陈述的目的是要告诉孩子,我们希望,也认为他们会准时。用这种正面的预期方式,孩子才能有所了解、掌握准则,知道该怎么管理时间。
另外父母也可以尽可能给孩子较多的自由,并要求他们对自己的自由负责。必要时候,也要用心设计一套训练孩子自制力的计划,帮助他们控制自己的惰性。
父母不仅要要求孩子,自己也要亲身参与,至少在孩子面前应该表现得富有自制力,固守承诺,充满责任感。
怎么改掉拖拖拉拉的毛病
绝不要拖延每一分钟,立即行动吧!拖延只是一种坏习惯,改正它并不难,我们究竟应该怎么去克服属于自己身上的那种堕性呢?克服遇事拖拉的毛病呢?有以下几种方法:一、睡前五分钟、计划任务清单人为什么越长大,越容易得拖延症?因为越长大,我们每天所要做的决策就越多,大脑也就越容易想着偷懒。所以赶快花五分钟,做个简单的清单吧!这个习惯,让决策多个任务,变成单一任务——检查清单,大脑就可以将更多精力放在任务本身,而非决策上。具体做法是:
1、花5分钟,简单罗列出第二天主要要完成的5件事。
2、确定好后,中途尽量不要再添加。
3、第二天根据清单,完成任务。
4、完成一个打一个勾,照着清单来就ok了。
5、睡觉前,根据当天清单完成情况,再列出下一天的清单。
二、将一件事情分割成几个小部分来做
这一点看起来容易,但需要经验,因为分割后的每一个小部分之间并不是完全独立的,可能需要你在做这个部分工作的同时,也要想到其他部分可能发生的情况。在每个小部分完成后,还需要花点时间把他们整合起来。重要的是找到你希望坚持喜欢做的一件小事,有兴趣的小事能坚持不懈,也能为自己带来信心和愉悦感。
三、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来做事
先集中时间把最重要的先完成,不要不重要的拖拉一下,自己也不会担心,利用好零散的时间做事,可以在不知不觉中完成烦琐的杂务,这一步是最重要的是不要怕做难做的事情。如果你是一个没有什么时间观念的人,可以试试给自己强行制定出一段时间需要完成的任务。
四、从最简单的方面入手
如果一项任务即庞大又复杂,让你觉得无从下手,那么你可以试试从最简单的方面入手,循序渐进,这样既可以节省时间,而且不会让自己有借口拖延。并且注意劳逸结合,尝试用一至两个小时,努力学习,搞出成果,然后给自己一个短暂的休息。不要持续拼命的学习,这样做从未有最高的学习效率。
五、让别人一同参与
和家人,朋友或是同学打赌,让他们证明你会在特定的时间完成你的学习,或用别的方式让自己克服拖延,对应该完成的任务负起责任。或者在和别人一起完成的情况下,有别人催促你,效率就上来了。
六、尽可能排除干扰
如果你觉得学习时总会受到干扰,试着找出原因,尽量排除干扰。或者搬到一个你可以专心学习的地方,如果你需要很安静的环境,关掉电视,电话,电脑和任何会让你从学习中分心的东西。
最后祝大家都能摆脱掉拖拉的习惯,每天规律生活,每天都有所收获,有所进步,用心改变,自律生活哦~
其实,每上人身上都有情性。事情不急时,都爱往后拖一拖。现在大家的学习,工作都很忙,有时缓一缓再做有助于调节紧张的神经。可是如果凡事都要“以后再做”,往往计划落空,生活一片混乱。自责、后悔、烦躁的情绪也会随之而来。当然影响了人们的进步,还容易由于混乱而不能发挥应有的能力。
那么,怎么克服惰性,克服遇事拖拉的毛病呢?
第一,从今天从现在做起。不论明天是个多“规整”的日子,无论你今天多累,有多少理由,要是你真的想改进自己。这就马上列个事情明细单,定个时间,强迫自己做下去。这一步重要的是体会完成事情后的轻松状况。不做事,心里不踏实,是休息不好的。
第二,马上制定一个能胜任的学习计划。在第一天的学习、工作之余,还要制定一个近期学习计划。计划要能胜任,时间较宽松些,适合自己的作息习惯。这一步重要的是找到你希望坚持,喜欢做的一件小事,有兴趣的小事能够坚持后,能为自己带来信心和愉悦感。
第三,练习分清事情的轻重缓急,逐步学习安排整块与零散时间。不要避重就轻。事情肯定会有轻重缓急,先集中时间,把最重要的先完成,不重要的拖拉了自己也不后怕。利用好零散的时间做事,可以不知不觉中完成了繁琐的杂务。这一步最重要的是不要怕做难做的事。
第四,自我监督与他人监督。
第五,可以制一个计划表,自自己检查自己,满意打√否则打X。
还可以把自己的计划告诉别人,让自己产生压力,自尊心起来对你的敦促作用。这一步最重要的是坚持。过一个月后,勤勉的好习惯会克服惰性而形成。自己也会感到精神振作。
好了,今天关于“拖拖拉拉”的探讨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拖拖拉拉”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