抛到九霄云外的意思_抛到九霄云外的意思和造句

       现在,请允许我为大家分享一些关于抛到九霄云外的意思的相关信息,希望我的回答可以给大家带来一些启发。关于抛到九霄云外的意思的讨论,我们开始吧。

1.九霄的意思九霄的意思是什么

2.九霄云外的意思是什么?

3.九霄云外的意思

4.卜算子·咏梅,诗意

5.卜算子.咏梅(苏轼)

6.忘到九霄云外什么意思

抛到九霄云外的意思_抛到九霄云外的意思和造句

九霄的意思九霄的意思是什么

       九霄的词语解释是:天之极高处;高空。道家谓仙人居处。借指帝王。喻皇帝居处。

       九霄的词语解释是:天之极高处;高空。道家谓仙人居处。借指帝王。喻皇帝居处。注音是:ㄐ一ㄡˇㄒ一ㄠ。结构是:九(独体结构)霄(上下结构)。拼音是:jiǔxiāo。

       九霄的具体解释是什么呢,我们通过以下几个方面为您介绍:

       一、引证解释点此查看计划详细内容

       ⒈天之极高处;高空。引晋葛洪《抱朴子·畅玄》:“其高则冠盖乎九霄,其旷则笼罩乎八隅。”唐武衡《同幕中诸公送李侍御归朝》诗:“巴江暮雨连三峡,剑壁危梁上九霄。”徐特立《言立》诗:“丈夫落魄纵无聊,壮志依然抑九霄。”⒉道家谓仙人居处。引《文选·沉约<游沉道士馆>诗》:“_意三山上,_慕九霄中。”张铣注:“九霄,九天仙人所居处也。”唐李白《明堂赋》:“比乎_山之天柱,矗九霄而垂云。”王琦注:“按道书,九霄之名,谓赤霄、碧霄、青霄、_霄、_霄、紫霄、练霄、玄霄、_霄也。一_以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火霄为九霄。”宋陆游《长生观观月》诗:“独倚栏杆吹玉笛,道人不怕九霄寒。”⒊喻皇帝居处。引唐杜甫《腊日》诗:“口脂面药随恩泽,翠管银_下九霄。”⒋借指帝王。引唐包佶《奉和常阁老晚秋集贤院即事寄赠徐薛二侍郎》诗:“九霄偏眷顾,三事早提携。”唐黄滔《敷水庐校书》诗:“九霄无_下,何事近清尘?”

       二、国语词典

       天的极高处。《三国演义.第一○九回》:「芳魂飞天外,魄散九霄。」也作「九天」、「九重」。词语翻译德语himmelweiteFerne(S)_

       三、网络解释

       九霄九霄:古代数量词九霄:同名小说九霄:滴滴旗下产品

       关于九霄的近义词

       烟消云散

       关于九霄的诗词

       《竹溪·侧生昂九霄》《答余心一·威凤翔九霄》《春帖子·九霄嘉节重端辰》

       关于九霄的诗句

       九霄偏眷顾鸟须九霄鹏九霄蚴_相腾翻

       关于九霄的成语

       鹏霄万里响彻云霄璇霄丹台干霄凌云九天九地凌霄之志窜入云霄青霄白日

       关于九霄的词语

       鹏霄万里干霄凌云九霄云外气_霄汉窜入云霄青霄白日一举冲霄青霄直上霄壤之殊响彻云霄

       关于九霄的造句

       1、新的一年,祝好事接二连三,心情四季如春,生活五颜六色,七彩缤纷,偶尔八点小财,烦恼抛到九霄云外!请接受我十全十美的祝福。祝免年春节快乐!

       2、小明上课不认真听讲,注意力早就飞到九霄云外去了。

       3、重阳节日,我费了九牛二虎之力,给你送上这长久的问候,愿你的幸福直上九霄,愿你的烦恼到九霄云外,愿你可上九天揽月,更祝我们的情谊直到永久!

       4、他贪玩的时候早把老师的教导抛到九霄云外了。

       5、雷锋一心想着为人民服务,早把个人得失抛到九霄云外了。

       点此查看更多关于九霄的详细信息

九霄云外的意思是什么?

       九霄云外下一句是旖旎金钗客,相莲花阵侧。

       九霄云外,汉语成语,拼音是jiǔxiāo yún wài,意思是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

九霄云外造句:

       1、今天既然出来郊游,且把工作抛入九霄云外,尽情玩乐吧!

       2、他是个紧张大师,所以一上考场,就紧张得把书本内容都忘在九霄云外,当然名落孙山。

       3、妈妈很生气地说:我跟你说了几次,玩具不可乱丢,你都把我的话丢到九霄云外。

       4、小华把妈妈的话抛到九霄云外,没做完功课就跑到同学家去玩,回家恐怕又得挨骂了。

       5、小明一觉醒来,就把昨天的不愉快通通抛到九霄云外,重现天真烂漫的笑容。

       6、过去的就让它过去吧!这件不愉快的事我早已抛往九霄云外,哪里还会放在心上?

       7、当你在弥留之际,别人对你的看法造就被抛到九霄云外。

       8、唯一的不同是哪个问题我们最紧张,我们就会把它的概率给抛到九霄云外去。

九霄云外的意思

       问题一:九霄云外是什么意思? 九霄:高空.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示例:婶娘那时怎样疼我来,如今就忘在~◎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回

        近义词: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用于表消失意义动词之后

        问题二:九霄云外的霄意思是什么 九霄云外 [jiǔ xiāo yún wài]:九霄,高空;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九霄:指九天云霄,在天上极高处。《太清玉册》卷八称九霄名分别为,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琅霄、紫霄、太霄。道经称九霄各有大帝主之,一曰神霄玉清大帝、二曰青霄好生大帝、三曰碧霄总生大帝、四曰丹霄太平大帝、五曰景霄中极大帝、六曰玉霄皓元大帝、七曰琅霄始青大帝、八曰紫霄合景大帝、九曰太霄晖明太帝,皆为神仙所居之所。

        问题三:九霄云外的霄是什么意思 九霄就是九重天的意思。霄就是天。

        解释:九霄:高空。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示例:婶娘那时怎样疼我来,如今就忘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回

        近义词: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用于表消失意义动词之后

        问题四:九霄云外 是什么意思? 九霄云外,常用成语。

        意思为: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注音:jiǔ xiāo yún wài。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古代的九霄

        中国传统说天有九霄(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振霄、紫霄、太霄),天有九天(说法不太一致,可能里边有错别字)。

        问题五:九霄云外是什么意思 九霄云外是指很高很高的天空,泛指很远很远。形形 *** 是指各式各样。

        问题六:九霄云外这个成语的意思是什么吗 九霄云外,常用成语,意思为: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本词条收录了其详细解释及出处。另“九霄云外”也为歌手邰正宵的专辑名称以及英国**名。

        九霄云外 ( jiǔ xiāo yún wài )

        解释: 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用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用于表消失意义动词之后

        示例:鲁迅《三闲集?怎么写》:“什么哀愁,什么夜色,都飞到~去了。”

        近义词: 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灯谜: 卫星运行

        (1) [beyond the highest heavens]:九重云天之外。形容极高极远之处。

        恰便似九霄云外,滴溜溜飞下一纸赦书来。――元? 马致远《黄粱梦》

        (2) [wind]:比喻一干二净,踪影全无

        从深雪中走过,一切担心都抛到九霄云外。

        问题七:九霄云外什么意思 九霄云外

        拼音jiǔ xiāo yún wài

        解释九霄:高空。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出处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示例婶娘那时怎样疼我来,如今就在~? ◎清?曹雪芹《红楼梦》第一百一回

        近义词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语法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用于表消失意义动词之后

卜算子·咏梅,诗意

       [jiǔ xiāo yún wài]

       九霄云外 (成语) 编辑

       九霄云外,常用成语。

       意思为: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注音:jiǔ xiāo yún wài。

       中文名 九霄云外 拼 音 jiǔ xiāo yún wài 原 意 在九重天的外面 引 申 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目录

       1 成语解释

       2 成语典故

       3 词语辨析

       成语解释编辑

       九霄云外 ( jiǔ xiāo yún wài )

       解 释 :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成语典故编辑

       出处

       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一事惬当,一句清巧,神厉九霄,志凌千载。”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古代的九霄

       中国传统说天有九霄(神霄、青霄、碧霄、丹霄、景霄、玉霄、振霄、紫霄、太霄),天有九天(说法不太一致,可能里边有错别字)。

       《太玄》曰:有九天,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睟天,六为廓天,七为咸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又曰:天以不见为玄。

       《正义太玄经》云:“九天谓一为中天,二为羡天,三为从天,四为更天,五为晬天,六为廓天,七为减天,八为沈天,九为成天。”

       《尔雅》曰:穹苍,苍天也,春为苍天,夏为昊天,秋为旻天,冬为上天。

       《吕氏春秋》曰:天有九野,何谓九野,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曰变天。北方曰玄天,西北曰幽天,西方曰皓天,西南曰朱天,南方曰炎天,东南曰阳天。

       《淮南子》云:“中央曰钧天,东方曰苍天,东北旻天,北方玄天,西北幽天,西方魭天,西南朱天,南方炎天,东南阳天”也。

       词语辨析编辑

       用 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用于表消失意义动词之后

       示 例 :鲁迅《三闲集·怎么写》:“什么哀愁,什么夜色,都飞到~去了。”[1]

       近义词: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① [beyond the highest heavens]∶九重云天之外。形容极高极远之处

       恰便似九霄云外,滴溜溜飞下一纸赦书来。--元·马致远《黄粱梦》

       ② [wind]∶比喻一干二净[2] ,踪影全无

       从深雪中走过,一切担心都抛到九霄云外。

       灯谜

       九霄云外--卫星运行

       邰正宵 音乐专辑

奇经八脉 ( 2010.12.3) ? 九霄云外 ( 2009.10.12) ? 源来是爱 ( 2008.12.4)

理想男孩 ( 1990.4.23) ? 千纸鹤 ( 1994.8.23) ? 找一个字代替 ( 1993.9.1)

一千零一夜 ( 1995.9.1) ? 俘虏 ( 1997.4.1) ? 我不配 ( 2007.12.14)

爱归零 ( 1996.1.1) ? 蓝色贝壳 ( 2006.6.2) ? 两边 ( 2003.9.24)

再等一百年 ( 2002.4.15) ? 相思如麻 ( 1998.4.29) ? 月光海洋梦 ( 1996.11.1)

       参考资料

       1. 施耐庵.《水浒》.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75年:110页第九回《柴进门招天下客 林冲棒打洪教头》

       2. 一干二净 .百度百科.2006-06-05[引用日期2012-10-28]

卜算子.咏梅(苏轼)

       这首《卜算子》以“咏梅”为题,这正和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亦是以梅花自喻。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罕至、寂寥荒寒、梅花也就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的护理,更谈不上会有人来欣赏。随着四季的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孑然一身,四顾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可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词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之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孑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与上句的“寂寞”相呼应。驿外断桥、暮色、黄昏,本已寂寞愁苦不堪,但更添凄风冷雨,孤苦之情更深一层。“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钧,前三句似将梅花困苦处境描写已至其但二句“更著风和雨”似一记重锤将前面的“极限”打得崩溃。这种愁苦仿佛无人能承受,至此感情渲染已达高潮,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万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上阕四句,只言梅花处境恶劣、于梅花只作一“开”字,但是其倔强、顽强已不言自明。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阕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让读者化一系列景物中感受到作者的特定环境下的心绪——愁!也让读者逐渐踏入作者的心境。这着实、妙!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已):“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有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相争,即使“群芳”有“妒心”,那也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嫉妒吧。在这里,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草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其中却暗含着作者的不幸遭遇揭露了苟且偷安的那些人的无耻行径。说“争春”,是暗喻人事:“妒”,则非草木所能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性格孤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逢迎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崚?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阕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第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辩何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的凄惨境遇,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不堪入目令人不敢去想像。读者在此时已融入了字里行间所透露出的情感中。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上来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推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致”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仍然不屈服于寂寞无主、风雨交侵的威胁,只是尽自己之能,一丝一毫也不会改变。即使是凋落了,化为“尘”了,也要“香如故”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劲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劲节”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十分成功地运用比兴手法作者以梅花自喻,以梅花的自然代谢来形容自己。此时,已将梅花人格化。“咏梅”,实为表白自己的思想感情,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出自 宋词鉴赏辞典

忘到九霄云外什么意思

       释义

        卜算子、卜算子慢,词牌名。

        又名《百尺楼》、《眉峰碧》、《楚天遥》等。词律引毛氏云:“骆义乌诗,用数名,人谓为卜算子,故牌名取之。”又云:“按山谷词‘似扶着卖卜算’,盖取义以今卖卜算命之人也。”又因秦观词有:“极目烟中百尺楼”之句,故图谱删[卜算子]而名[百尺楼];然[卜算子]之名,得知较早也。相传是借用唐代诗人骆宾王的绰号。骆宾王写诗好用数字取名,人称“卜算子”。 山谷词“似扶著,卖卜算”,取卖卜算命的意思。北宋时盛行此曲。万树《词律》以为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双调,四十四字,上下片各两仄韵。两结亦可酌增衬字,化五言句为六言句,于第三字豆。宋教坊复演为慢曲,《乐章集》入“歇指调”。八十九字,前片四仄韵,后片五仄韵。

       编辑本段定格

        作法 本调四十四字,前后两阕,均四句而两韵;通体,各句第一字均平仄不拘。第一二句句法,俱为上一下三,中加一衬字。第三句与[捣链子]第三句同。末句五字,仄仄平平仄,与上首[雨淋铃]末句同。后半阕依此类推。

        韵律 说明:前后阕各两仄韵,上去通押。也有一体单押入声韵。

        *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

        *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仄平,(仄)仄平平仄。

        △ △

        卜算子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仄平平,中仄平平仄(韵)。

        中仄平平仄仄平,中仄平平仄(韵)。

        卜算子慢

        平平仄仄,平仄仄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仄(韵)。

        仄平平、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平平仄仄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平平,仄仄仄平仄仄(韵)。

        仄平平、平仄平平仄(韵)。

        仄仄仄、平平仄仄,仄平平平仄(韵)。

        注附注:过片第六字领下四言两偶句,结尾是上一下四句法,第一字定要去声,与领格字同。

       编辑本段例词

        《卜算子·咏梅》

        作者·刘克庄

        片片蝶衣轻1,点点猩红2小。道是天公不惜花3,百种万般巧。

        朝见树头繁,暮见枝头少。道是天公果惜花,雨洗风吹了4。

        注释:

        1.蝶衣:指蝴蝶的翅膀。这句描写花瓣的轻盈有致。

        2.猩红:血红色。这句描写飞花。

        3.天公:天老爷,指自然界的主宰者。惜,怜爱。

        4.了:尽。

        鉴赏:

        刘克庄是诗词兼善的作家。就词来说,他属辛派豪放词人,但他亦有婉约之作。词人另有一首《卜算子》题为"惜海棠",两首当是姊妹。词中明写惜花,实际是用比兴手法,委婉含蓄的表达了词人才不见用,遭受压抑的凄楚情怀。小词一不用书卷,二不假藻饰,全以寻常语入词,却含蓄深婉,自然有致。并运用回环往复的句式,很有艺术情韵,耐人回味。

        《卜算子·咏梅》

        作者· 杜安世

        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才欲歌时泪已流,恨应更、多于泪。试问缘何事?

        不语如痴醉。我亦情多不忍闻。怕和我、成憔悴。

        鉴赏

        这首词类白居易之《琵琶行》,写的是作者闻歌伤怀之感。

        上片写歌女的演唱,相当于白诗对琵琶女演奏的叙写。“樽前一曲歌,歌里千重意”,一曲歌而能具千重意,想必亦能说尽胸中无限事;而这“无限事”又必非乐事,当是平生种种不得意之恨事。这是从后二句中“恨”“泪”等字可得而知的。首二句巧妙地运用了对仗加顶真的修辞,比较一般的“流水对”更见跌宕多姿,对于歌唱本身亦有模似效用。“才欲歌时泪已流”一句乃倒折一笔,意即“未成曲调先有情”。

        “恨应更、多于泪”,又翻进一笔,突出歌中苦恨之多。白居易诗对音乐本身的高低、疾徐、滑涩、断连等等,有极为详尽的描摹形容。而此词抓住歌者形态特点层层推进,启发读者去想象那歌声的悲苦与宛转。

        “试问缘何事?不语如痴醉”,对歌女的悲凄身世作了暗示,相当于琵琶女放拨沉吟、自道辛酸的大段文字。但白诗中的详尽的直白,此完全作了暗示的处理。当听者为动听的演唱感染,希望进一步了解歌者身世时,她却“不语如痴醉”。这样写大有“此时无声胜有声”之妙。

        末三句写词人由此产生同情并勾起自我感伤,相当于白居易对琵琶女的自我表白。但此词却只说“我亦情多不忍闻”,好像是说歌女不语也罢,只怕我还受不了呢。由此可知,这里亦有一种同病相怜、物伤其类的感情,因此以至于“怕和我、成憔悴”。

        和白居易《琵琶行》不同的是,这首词善抒情,妙悬念的设置,化实为虚,得其空灵。同时,此词运笔颇饶顿挫,上片用递进写法,下片则一波三折,读来引人入胜。

        卜算子· 咏梅

        陆游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妒。

        零落成泥辗作尘,

        只有香如故。

        陆游(1125—1210) 字务观,号放翁,山阴(今浙江绍兴)人。南宋爱国的大诗人。他生当封建统治阶级向外来侵略势力委曲求和的时代,爱国抱负不为时用,晚年退居家乡。他在《咏梅》词中表现出孤芳自赏、凄凉抑郁的调子。本词用陆游原调原题,但情调完全相反,所以说“反其意而用之”。

        意思:

        驿亭之外,靠近断桥的旁边,孤单寂寞地绽开了花,却无人作主。每当日色西沉的时候,总要在内心泛起孤独的烦愁,特别是刮风下雨。 不想费尽心思去争芳斗春,一意听凭百花去嫉妒。零落凋残变成泥又碾为灰尘,只有芳香依然如故。

        这首《卜算子》,作者自注“咏梅”,可是它意在言外,象“独爱莲之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濂溪先生(周敦颐)以莲花自喻一样,作者正是以梅花自喻的。

        陆游曾经称赞梅花“雪虐风饕愈凛然,花中气节最高坚”(《落梅》)。梅花如此清幽绝俗,出于众花之上,可是如今竟开在郊野的驿站外面,紧临着破败不堪的“断桥”,自然是人迹绝少、寂寥荒寒、倍受冷落了。从这一句可知它既不是官府中的梅,也不是名园中的梅,而是一株生长在荒僻郊外的“野梅”。它既得不到应有得护理,也无人来欣赏,随着四季代谢,它默默地开了,又默默地凋落了。它孓然一身,四望茫然,——有谁肯一顾呢,它是无主的梅呵。“寂寞开无主”这一句,诗人将自己的感情倾注在客观景物中,首句是景语,这句已是情语了。

        日落黄昏,暮色朦胧,这孓然一身、无人过问的梅花,何以承受这凄凉呢?它只有“愁”——而且是“独自愁”,这几个字与上句的“寂寞”相互呼应。而且,偏偏在这个时候,又刮起了风,下起了雨。“更著”这两个字力重千均,写出了梅花的艰困处境,然而尽管环境是如此冷峻,它还是“开”了!它,“万树寒无色,南枝独有花”(道源);它,“完花敢向雪中出,一树独先天下春”(杨维桢)。总之,从上面四句看,这对梅花的压力,天上地下,四面八方,无所不至,但是这一切终究被它冲破了,因为它还是开了!谁是胜利者?应该说,是梅花!

        上阕集中写了梅花的困难处境,它也的确还有“愁”。从艺术手法说,写愁时,作者没有用诗人、词人们那套惯用的比喻手法,把愁写得象这象那,而是用环境、时光和自然现象来烘托。况周颐说:“词有淡远取神,只描取景物,而神致自在言外,此为高手。”(〈蕙风词话〉)就是说,词人描写这么多“景物”,是为了获得梅花的“神致”;“深于言情者,正在善于写景”(田同之《西圃词说》)。上片四句可说是“情景双绘”。

        下阕,托梅寄志。梅花,它开得最早。“万木冻欲折,孤根暖独回”(齐己);“不知近水花先发,疑是经冬雪未消”(张谓)。是它迎来了春天。但它却“无意苦争春”。春天,百花怒放,争丽斗妍,而梅花却不去“苦争春”,凌寒先发,只是一点迎春报春的赤诚。“苦”者,抵死、拼命、尽力也。从侧面讽刺了群芳。梅花并非有意争春,“群芳”如果有“妒心”,那是它们自己的事情,就“一任”它们去妒忌吧。这里把写物与写人,完全交织在一起了。花木无情,花开花落,是自然现象,说“争春”,是暗喻。“妒”,则非草木能所有。这两句表现出陆游标格独高,决不与争宠邀媚、阿谀奉承之徒为伍的品格和不畏谗毁、坚贞自守的傲骨。

        最后几句。把梅花的“独标高格”,再推进一层:“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前句承上句的寂寞无主、黄昏日落、风雨交侵等凄惨境遇。这句七个字四次顿挫:“零落”,不堪雨骤风狂的摧残,梅花纷纷凋落了,这是一层。落花委地,与泥水混杂,不辨何这者是花,何者是泥了,这是第二层。从“碾”字,显示出摧残者的无情,被摧残者承受的压力之大,这是第三层。结果呢,梅花被摧残被践踏而化作灰尘了。这是第四层。看,梅花的命运有多么悲惨,简直令人不忍卒读。但作者的目的决不是单为写梅花的悲惨遭遇引起人们的同情;从写作手法说,仍是铺垫,是蓄势,是为了把下句的词意腿上最高峰。虽说梅花凋落了,被践踏成泥土了,被碾成尘灰了,请看,“只有香如故”,它那“别有韵”的香味,却永远如故,一丝一毫也改变不了呵。

        末句具有扛鼎之力,它振起全篇,把前面梅花的不幸处境,风雨侵凌,凋残零落,成泥作尘的凄凉、衰飒、悲戚,一股脑儿抛到九霄云外去了。正是“末句想见尽节”(卓人月〈词统〉)。而这“尽节”的得以“想见”,正是由于此词运用比兴手法,十分成功,托物言志,给我们留下了十分深刻的印象,成为一首咏梅的杰作。

        卜算子①

        送鲍浩然之浙东②

        宋·王观

        水是眼波横,③

        山是眉峰聚。④

        欲问行人去那边,

        眉眼盈盈处。⑤

        才始送春归,

        又送君归去。

        若到江南赶上春,

        千万和春住。

        译文:

        水是眼波闪动,山是眉峰攒聚。要问行人去哪里,是去眉眼盈盈之处。

        刚刚送春回归,又送你归去。如果到江南赶上春天,千万和春同住。

        疑难点注释:

        ①王观,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宋仁宗朝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因所赋《清平乐》词忤怒太后而被罢职。有《冠神集》,已佚,仿存词十六首。《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名《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双调,四十四字,仄韵。 ②鲍浩然:生平不详。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 ③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 ④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 ⑤眉眼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赏析点拨:

        此词构思新巧,笔调轻快,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是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

        “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

        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

        “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祝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句中。

        作者

        字通叟,如皋(今属江苏)人。生卒年不详。宋仁宗朝进士,历任大理寺丞、江都知县等职。神宗时官至翰林学士,因所赋《清平乐》词忤怒太后而被罢 职。有《冠神集》,已佚,仿存词十六首。

        注释

        ①《词律》以为调名取义于"卖卜算命之人"。《词谱》以苏轼词为正体。又《百尺楼》、《眉峰碧》、《缺月挂疏桐》等。②鲍浩然:生平不详。浙东:今浙江东南部。宋时属浙江东路,简称浙东。③眼波横:形容眼神闪动,状如水波横流。④眉峰聚:形容双眉蹙皱,状如二峰并峙。⑤眉神盈盈处:喻指山水秀丽的地方。盈盈:美好的样子。

        品评

        此词以新巧的构思和轻快的笔调,在送别之作中别具一格。开篇"水是眼波横"二句匠心独运:前人惯以"眉如春山"、"眼如秋水"之类的譬喻来形容女子容颜之美,如托名于刘歆的《西京杂记》卷二:"文君姣好,眉色如望远山";李白的《长相思》:"昔时横波目,今作流泪泉";白居易《筝诗》:"双眸剪秋水,十指剥春葱"。(案:亦有以"秋水"形容男子眼神者,如李贺《唐儿歌》:"一双瞳人剪秋水"。)而作者此处则反用其意,说水是眼波横流、山上眉峰攒聚,其妙处不仅在于推陈出新、发想奇绝,而且在 于运用移情手法,化无情为有情,使原本不预人事的山水也介入送别的场面, 为友人的离去而动容。"欲问行人"二句,仍就"眉眼"加以生发,亦见用笔灵动、造语新奇。"眉眼盈盈处",既是喻指友人故乡的秀丽山水,又令人想见友人妻妾倚栏盼归之际美目传恨、秀眉凝愁的情态。 妙语双关, 熔铸非易。过片后"才始送春归"二句抒写良情别绪:方才"送春",已是十分怅恨;今又"送君",更添怅恨十分。旦夕之间,两谙别苦,情何以堪?但作者却故意出以淡语,含而不露。"若到江南"二句再发奇想,叮嘱友人如能赶上江南春光,务必与春光同住。惜春之情既溢于言表,对友人的祝福之意亦寓于 句中。

        卜算子·咏梅

        年代:现当代

        作者:毛泽东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

        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1961年12月

        译诗

        风雨将春天送走了,

        飞雪又把春光迎来。

        正是悬崖结下百丈冰柱的时节,

        但仍然有花枝俏丽竞放。

        俏丽但不掠春光之美,

        只是把春天消息来报告。

        待到山花开满大地时,

        梅花就在花丛中欢笑。

        赏析

        梅花是中国古代文人墨客千年吟咏不绝的主题。宋代林和靖,这位赏梅爱梅的大隐士就有不断吟唱梅花的诗篇。以“妻梅子鹤”的感情寄寓于梅花之中,可谓爱梅之最的文人了。毛主席在这里所据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的《卜算子·咏梅》的确与陆游所写大相径庭。陆游写梅花的寂寞高洁,孤芳自赏,引来群花的羡慕与嫉妒。而主席这首诗却是写梅花的美丽、积极、坚贞,不是愁而是笑,不是孤傲而是具有新时代革命者的操守与傲骨。中国写梅之诗不计其数,大意境与大调子都差不多;毛主席的确以一代大诗人的风范,出手不凡,一首咏梅诗力扫过去文人那种哀怨、颓唐、隐逸之气,创出一种新的景观与新的气象,令人叹为观止,心服口服。

        年复一年,风雨送春归去,但漫天大雪又将春天迎了回来。哪怕县崖峭壁上结下百丈冰棱,面对如此盛大寒冷的冬景,梅花仍然一支独秀,傲然挺拔。诗人当然也依古训,以诗言志,也借梅寄志。就在这“高天滚滚寒流急”的严峻当口(即:当时中国的三年自然灾害,以及反帝、反修的激烈斗争),诗人以隆冬里盛开的梅花勉励自己,劝慰他人,应向梅花学习,在如此险峻的情况下,勇敢地迎接挑战,去展示自己的俊俏。诗人这个“俏”字用得极好,梅花从未出现这的形象就在这一个字上出现了。这是喜悦者的形象、自信者的形象、胜利者的形象,当然这不仅是诗人眼中梅花的形象,也是诗人自己以及中国***人的形象。这个“俏”包含了多少层深刻的含义啊,积极进取、永不屈服。

        下阕,诗人又把梅花的形象向纵深引导,它虽俏丽但不掠春之美,只是一名春天使者,为我们送来春的讯息。而当寒冬逝去,春光遍野的时候,梅花却独自隐逸在万花丛中发出欣慰的欢笑。梅花,它在诗人眼中是一名战士,它与严寒搏斗,它只为了赢得春天,通报春天的来临,然后退去,并不强夺春天的美景。这一形象是大公无私、默默奉献的形象。诗人在此已大大地深化了梅花的形象,它已成为一名国际共产主义战士的形象,它已从一个中国革命者成为一名世界革命者。梅花在新中国里,它的形象已被诗人塑造成型,更加丰满高大了。

        卜算子?我住长江头

        作者:李之仪

        我住长江头,君住长江尾。日日思君不见君,共饮长江水。

        此水几时休2,此恨何时已1。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注释:

        1. 已:完结,停止

        2.休;停止

        简析:

        词以长江起兴。开头两句,“我”、“君”对起,而一住江头,一住江尾,见双方空间距离之悬隔,也暗寓相思之情的悠长。重叠复沓的句式,加强了咏叹的情味,仿佛可以感触到主人公深情的思念与叹息,在隔中翘首思念的女子形象此江山万里的悠广背景下凸现出来。

        三、四两句,从前两句直接引出。江头江尾的万里遥隔,引出了“日日思君不见君”这一全词的主干;而同住长江之滨,则引出了“共饮长江水”。如果各自孤立起来看,每一句都不见出色,但联起来吟味,便觉笔墨之外别具一段深情妙理。这就是两句之间含而未宣、任人体味的那层转折。字面意思浅直:日日思君而不得见,却又共饮一江之水。深味之下,似可知尽管思而不见,毕竟还能共饮长江之水。这“共饮”又似乎多少能稍慰相思离隔之恨。词人只淡淡道出“不见”与“共饮”的事实,隐去它们之间的转折关系的内涵,任人揣度吟味,反使词情分外深婉含蕴。

        “此水几时休,此恨何时已。”换头仍紧扣长江水,承上“思君不见”进一步抒写别恨。长江之水,悠悠东流,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休止,自己的相思离别之恨也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停歇。用“几时休”、“何时已”这样的口吻,一方面表明主观上祈望恨之能已,另一方面又暗透客观上恨之无已。江水永无不流之日,自己的相思隔离之恨也永无销歇之时。此词以祈望恨之能已反透恨之不能已,变民歌、民间词之直率热烈为深挚婉曲,变重言错举为简约含蓄。

        写到这里,词人翻出一层新的意蕴:“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恨之无已,正缘爱之深挚。“我心”既是江水不竭,相思无已,自然也就希望“君心似我心”,我定不负我相思之意。江头江尾的阻隔纵然不能飞越,而两相挚爱的心灵却一脉遥通。这样以来,单方面的相思便变为双方的期许,无已的别恨便化为永恒的相爱与期待。这样,阻隔的双方心灵上便得到了永久的滋润与慰藉。从“此恨何时已”翻出“定不负相思意”,是感情的深化与升华。江头江尾的遥隔这里反而成为感情升华的条件了。

        简评:

        李之仪这首《卜算子》深得民歌的神情风味,明白如话,复叠回环,同时又具有文人词构思新巧。同住长江边,同饮长江水,却因相隔两地而不能相见,此情如水长流不息,此恨绵绵终无绝期。只能对空遥祝君心永似我心,彼此不负相思情意。语极平常,感情却深沉真挚。设想很别致,深得民歌风味,以情语见长。

        这首词的结尾写出了隔绝中的永恒之爱,给人以江水长流情长的感受。全词以长江水为抒情线索。悠悠长江水,既是双方万里阻隔的天然障碍,又是一脉相通、遥寄情思的天然载体;既是悠悠相思、无穷别恨的触发物与象征,又是双方永恒相爱与期待的见证。随着词情的发展,它的作用也不断变化,可谓妙用无穷。

        卜算子 黄州定慧院寓居作

        作者:苏轼( 1037-1101)

        年代:宋

        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飘缈孤鸿影。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

        鉴赏:

        苏轼曾在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突遭逮捕,险些被杀,这便是有名的乌台诗案,黄州是乌台诗案后苏轼的贬所。这首词是抒写苏轼贬居黄州后幽独寂寞,忧生惊惧的作品,大约作于神宗元丰三(1080)至是元丰五年(1082)期间(定惠院在今天的湖北黄岗县东南),词中借月夜孤鸿这一形象托物寓怀,表达了词人清高自许、蔑视流俗的心境。

        上阕首先营造了一个幽独孤凄的环境,残缺之月,疏落孤桐,滴漏断尽,一系列寒冷凄清的意象,构成了一副萧疏,凄冷的寒秋夜景,为幽人、孤鸿的出场作铺垫。“景语即情语”,这一冷调色的描写,其实是词人内心孤独寂寞的反映。寥寥数笔,人物内心的情感已隐约可见,“谁见”两句,用一个问句将孤独寂寞的心明确的表达了出来。又由于古诗词独特的歧义句,使这句话表达了更丰富的意义:

        一.词人自叹,谁见我寒夜难眠呢?恐怕只有“飘缈孤鸿”了;

        二.寒夜深秋当夜独自往来的幽人正象那半夜被惊起的孤鸿一样。

        在此,幽人与孤鸿互相映衬,虽非同类,但其心相同。实际上幽人即孤鸿,孤鸿即幽人,这是一种互喻的关系,上,下阕所写孤鸿语语相关,词意高妙。再加上反问句的运用,使词的情感得到加强。

        下阕承前而专写孤鸿。描写了被惊起后的孤鸿不断回头和拣尽寒枝不肯栖身的一系列动作。孤鸿的活动正是词人内心世界的真实写照。苏轼因乌台诗案几乎濒临死地,曾在狱中做了必死的打算,此时出狱,而惊惧犹存;异乡漂泊,奇志难伸,只另人黯然神伤,百感交集.“有恨无人省”是词人对孤鸿的理解,更是孤鸿的回头牵动了自己内心的诸多隐痛忧思。“拣尽寒枝”是对孤鸿的行动的描写,更是对自己光辉峻洁人格的写照,并暗示出当时的凄凉处境。苏轼为人正直有操守,为官坚持自己的政治立场,故新旧两党虽均将之排斥为异己,苏轼却并不愿意放弃自己的立场。这正是“拣尽寒枝不肯栖”孤鸿:即使无枝可依,也仍然有自己的操守。曹操《短歌行》云“月明星稀,乌鹊南飞。绕树三匝,何枝可依?”苏轼此词化用曹操此意,虽然有乌鹊的凄凉境地,但更多的是面对逆境的自我选择,从而凸显人物内心寂寞中的孤傲孤寂中的奇志,使词人从自怜自叹中升华为另一种人格境界。

        本词明写孤鸿,而暗喻自己,鸿人合一,这首词的境界,确如山谷道人-黄庭坚所说:“语意高妙,似非吃烟火食人语,非胸中有万卷书,笔下无一点尘俗气,孰能至此!”这种超凡脱俗的境界,得益于高妙的艺术技巧。作者“情动于中而形于言”,托物寓人;在对孤鸿和月夜环境背景的描写中,选景叙事均简约凝练,生动传神。

        另一种说法是苏轼写下本词为的是一女子,据《宋十名家词.东坡词》载:

        惠州有温都监女,颇有色。年十六,不肯嫁人。闻坡至,甚喜。每夜闻坡讽咏,则徘徊窗下,坡觉而推窗,则其女逾墙而去。坡从而物色之曰:“当呼王郎,与之子为姻。未几,而坡过海,女遂卒,葬于沙滩侧。坡回惠,为赋此词。

        两种说法都有一定根据,看看你信哪种吧!

九霄云外到底有多远?

       “忘到九霄云外”意思是忘记到九重天的外面,比喻非常遥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九霄云外”是汉语成语,拼音是jiǔxiāoyúnwài,出自北齐·颜之推《颜氏家训·文章》。

       “九霄云外”造句:

       1、他贪玩的时候早把老师的教导抛到九霄云外了。

       2、一心想着为人民服务,早把个人得失抛到九霄云外了。

       3、小英在路上贪玩,早把妈妈让她买酱油的事给抛到九霄云外了。

       4、当你在弥留之际,别人对你的看法造就被抛到九霄云外。

       九霄云外 ( jiǔ xiāo yún wài )

       解 释 九霄:天的最高处。比喻极高极远的地方。在九重天的外面。比喻无限远的地方或远得无影无踪。

       出 处 元·无名氏《抱妆盒》第二折:“太子也,你在这七宝盒中,我陈琳早魂飞九霄云外。”

       用 法 偏正式;作主语、宾语、补语;用于表消失意义动词之后

       示 例 鲁迅《三闲集·怎么写》:“什么哀愁,什么夜色,都飞到~去了。”

       近义词 烟消云散、无影无踪

       灯 谜 卫星运行

       (1) [beyond the highest heavens]∶九重云天之外。形容极高极远之处

       恰便似九霄云外,滴溜溜飞下一纸赦书来。——元· 马致远《黄粱梦》

       (2) [wind]∶比喻一干二净,踪影全无

       从深雪中走过,一切担心都抛到九霄云外。

       好了,关于“抛到九霄云外的意思”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抛到九霄云外的意思”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