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行下效的典故_上行下效的典故原文

       大家好,今天我想和大家详细讲解一下关于“上行下效的典故”的知识。为了让大家更好地理解这个问题,我将相关资料进行了分类,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学习吧。

1.成语上行下效的出处是

2.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什么意思

3.鲁国种桑灭国的典故

4.“上行下效”的解释是什么?出自哪里?

上行下效的典故_上行下效的典故原文

成语上行下效的出处是

       成语上行下效的出处是《白虎通·三教》。

资料扩展:

       上行下效(拼音:shàng xíng xià xiào)是一则成语,成语有关典故最早出自于《白虎通·三教》。上行下效的本义是指上面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后比喻上级的言行很大地影响着下属。

       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含贬义。“上行下效”与“步入后尘”有别,“上行下效”侧重于形容上下级之间仿效;“步人后尘”侧重于形容一般人之间的仿效。

成语寓意

       领导的示范作用非常重要,***能够严格要求自己,下面就会跟着学。在现实社会里存在着很多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

       官场的贪污与滥用权力是长久存在的现象,这也是“上行下效”的作用,上级的人都这样了,下级也就无所顾忌的效仿,官官相护。它启示人们阻止一种坏现象的存在,就要从最高层清扫起,这样下层就会不攻自破。还告诫人们要想下一级的人行为正直,自己就要以身作则,运用“上行下效”原理。

成文用法

       上行下效的愿意是指上面的人怎样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做,后比喻上级的言行很大地影响着下属;在句子中充当谓语、定语、状语;多用于贬义,并非表示群众以干部为榜样。

运用示例

       后晋·刘昫《旧唐书·贾曾传》:“上行下效,*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宋·范仲淹:《尧舜率天下以仁赋》:“殊途同归,皆得其垂衣而治;上行下效,终闻平比层可封。”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是什么意思

       编号 438 成语 上行下效 注音 ㄕㄤˋ ㄒㄧㄥˊ ㄒㄧㄚˋ ㄒㄧㄠˋ 汉语拼音 shàng xíng xià xiào 释义 在上位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语本汉.班固《白虎通.卷八.三教》。

        典源 #汉.班固《白虎通.卷八.三教》1>教者,何谓也?教者,效也。

        上为之,下效之。

        民有质朴,不教而成。

        故《孝经》曰:「先王见教之可以化民。」

        《论语》曰:「不教民战,是谓弃之。」

        《尚书》曰:「以教祗德。」

        《诗》云:「尔之教矣,欲民斯效。」

        〔注解〕(1)典故或见于《春秋元命苞》。

        〔参考资料〕《春秋元命苞》(据《太平御览.卷三六○.人事部一.叙人》引)天人同度,正法相授。

        天垂文象,人行其事谓之教。

        教之为言效也,上为下效,道之始也。

        典故说明 经学是汉代主要的学术思想,却一直存在着今文经和古文经之间的论争。

        在东汉章帝时,曾召集当时许多著名的博士、儒生在白虎观论辨异同。

        会后,班固把讨论成果集结成《白虎通》一书。

        〈三教篇〉指出「夏人之王教以忠」、「殷人之王教以敬」、「周人之王教以文」。

        并强调「教」,即是让在下位者有所仿效,也就是在上位者怎么做,在下位者就跟着怎么做。

        所以《孝经》、《论语》等经书都指出「教」对于化育人民的重要。

        《诗经》则更明确的说到,在上位者之所以教导在下位者,目的就是要人民跟着效法。

        后来「上行下效」这句成语就由此演变而出,用来指在上位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在汉代刘向所编纂的《说苑》一书里,〈君道〉篇刚好载录一则故事可以参考。

        春秋齐景公,有一次设宴招待文武百官,散席之后,大家就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

        每当齐景公射出一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靶,群臣们都仍然高声喝采,称赞齐景公箭法如神。

        但是齐景公一点也不快乐,并且感到纳闷,于是就询问弦章,为什么群臣们会是这样的反应。

        弦章说:「这是因为那些群臣们不敢批评君王的过错,而古人曾说,国君喜欢吃什么、穿什么,臣下也就跟着喜欢吃什么、穿什么;所以如果国君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们也就只会向国君奉承,而不会向国君进谏了。」

        这则故事中蕴含了「上行下效」的意思,正说明了在上位者言行举止的重要。

        书证 01.唐.白居易〈策林二.人之困穷由君之奢欲策〉:「所谓上开一源,下生百端者也。

        岂直若此而已哉?盖亦君好则臣为,上行则下效;故上苟好奢,则天下贪冒之吏将肆心焉。」

        02.《旧唐书.卷一九○.文苑列传中.贾曾》:「上行下效,*俗将成,败国乱人,实由兹起。」

        03.《朱子语类.卷一六.大学三.传十章释治国平天下》:「味道问『平天下在治其国」。

        曰:『此节见得上行而下效,又见得上下虽殊而心则一。

        』」04.《元史.卷九七.食货志五》:「提举司虽以榷茶为名,其实不能专散据卖引之任,不过为运司官吏营办资财而已。

        上行下效,势所必然。」

        05.《镜花缘》第五二回:「及周昭王南征之后,礼失乐微,上行下效,故败检失身之人,必先废其礼。」

        用法说明 语义说明指在上位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起而效法。

        使用类别用在「教育感化」的表述上。

        例  句<01>当父母的若不知节俭,儿女就会上行下效,放纵无度。

        <02>在上位者若是行为不端,往往就会产生上行下效的结果。

        <03>自从新经理上任以后,勤勉自励,同仁上行下效,工作绩效大增。

        <04>长辈赌博斗牌,晚辈耳濡目染,自然也成为赌徒,这就叫上行下效。

        <05>如果一个社会总是你争我夺,于是上行下效,风俗必然败坏,道德必然沦丧。

        <06>上级主管只讲门面排场,下属当然跟着摆阔气,于是形成一股上行下效的邪靡歪风。

        近义词: 风行草偃

        反义词: 辨识 参考语词 上为下效

鲁国种桑灭国的典故

       上有所好,下必甚焉指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拼音:shàng yǒu suǒ hào xià bì shèn yān

       解释: 上:居上位的人,好:爱好,甚:更厉害,是程度上超过、更加严重的意思。居上位的人有哪一种爱好,在下面的人必定爱好得更厉害。指上行下效,影响深重。

扩展资料

       典故

       战国时代,有个小诸侯国滕国的国君滕定公死了,太子请他的老师然友到孟子那里去请教丧事该怎么办。孟子认为应当实行三年的丧礼,以尽孝道。然友回国把孟子的意见转告了太子,太子决定照办。

       但是滕国的宗室百官都不赞成,因为他们认为鲁国和本国的先君都没实行过这种丧礼,这样做是违背了祖宗的规矩。太子又让然友去问孟子。孟子说:“这事不必求教他人。孔子就说过:‘君主死了,太子把政务交给太宰,一心守孝,他只喝粥,脸色深黑,一到孝子的位子上就哭,孝子一带头,大小官员没有不跟着致哀的。’

       这就是说‘上有好者,下必有甚焉者矣。’君子的德行就像风,小人的德行就像草。风向哪边吹,草就向哪边倒。这件事完全取决于太子本人。”于是太子为定公守丧五个月,到下葬那天,太子表现得非常悲痛,给前来吊丧的人留下了很好的印象。

“上行下效”的解释是什么?出自哪里?

       齐国齐恒公想吞并鲁梁两国,但自身实力又不足,于是采用了管子(管仲(约公元前723年-公元前645年),姬姓,管氏,名夷吾,字仲,谥敬,春秋时期法家代表人物 )的计谋。鲁国和梁国的老百姓平常织绨,(绨是一种丝线做的比绸子厚实而粗糙的纺织品),管仲劝齐桓公带头穿绨料衣服,形成示范效应。并下令大臣们都必须改穿绨服。上行下效,齐国的老百姓看到王公贵族都穿绨服,百姓都纷纷穿绨料衣服。一时间齐国绨的价格大涨,管仲还特意对鲁、梁二国的商人说:你们给我贩来绨一千匹,我给你们三百斤金;贩来万匹,给金三千斤。吸引得鲁、梁二国的老百姓都把绨运到齐国卖高价,而获取利润。鲁、梁二国财政"外汇"收入大涨,外贸顺差收入丰厚。这两个国家的国君尝到舔头后就要求他们的百姓织绨。一年后,鲁、梁的老百姓几乎全部出动,忙着织绨运绨,从而放弃了农业生产的主业。

       过了一段时间后,眼看时机成熟,管仲又劝齐桓公突然改穿帛料衣服,也禁止百姓再穿绨,并关闭边境通商口岸,禁止贸易往来。鲁梁两国所生产的绨料顿时无人问津,变成废物。而国家粮食储备急缺,十个月后,"鲁、梁之民饿馁相及",即使两国国君急令百姓返农,也为时已晚,粮食不可能在短期内产出。于是,鲁、梁谷价腾飞,社会经济凋敝。鲁、梁的百姓从齐国买粮每石要花上千钱,而齐国的粮价每石才十钱。百姓怨声载道,无以为生。三年后,鲁、梁的国君不得不归顺齐国了。

       [编辑本段]解释 行:做;效:仿效。上面的人怎么做,下面的人就跟着怎么干。多指不好的事 [编辑本段]出处 东汉·班固《白虎通·三教》:“教者,效也,上为之,下效之。” [编辑本段]用法 联合式;作主语、谓语、宾语;含贬义 示例:作为领导一定要严于律己,否则上行下效,败坏党风,后果不堪设想。 示例:殊途同归,皆得其垂衣而治;~,终闻乎比屋可封。 ★宋·范仲淹《尧舜率天下以仁赋》 近义词:如法炮制、鹦鹉学舌 反义词:源清流洁 灯谜:影子;飞机灭虫;月亮走我也走;省里带头县 [编辑本段]典故 春秋时,齐景公自从宰相晏婴死了之后,一直没有人当面指谪他的过失,因此心中感到很苦闷。 有一天,齐景公欢宴文武百官,席散似后,一起到广场上射箭取乐。每当齐景公射一支箭,即使没有射中箭鹊的中心,文武百官都是高声喝彩:“好呀!妙呀!”“真是箭法如神,举世无双。” 事后,齐景公把这件事情对地的臣子弦章说了一番。弦章对景公说:“这件事情不能全怪那些臣子,古人有话说:“上行而后下效。”国王喜欢吃什么,群臣也就喜欢吃什么;国王喜欢穿什么,群臣也就喜欢穿什么;国王喜欢人家奉承,自然,群臣也就常向大王奉承了。” 景公听了弦章的话,认为弦章的话很有道理,就派侍从赏给弦章许多珍贵的东西。弦章看了摇摇头,说:“那些奉承大王的人,正是为了要多得一点赏赐,如果我受了这些赏赐,岂不是也成了卑鄙的小人了!”他说什么也不接受这些珍贵的东西。 后人便把“上行下效”来形容上面的人喜欢怎么做,下面的人便也跟着怎么做。在我们的现实社会里不是正多看这样的人和这样的事吗?例如一家公司的主持人经常在外吃喝玩乐,不理业务,他的下属也跟着不务正事,这便是“上行下效”。这成语约含义是否定的,所以它形容的也一定是不好的事情了。

       好了,关于“上行下效的典故”的讨论到此结束。希望大家能够更深入地了解“上行下效的典故”,并从我的解答中获得一些启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