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_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什么意思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行藏用舍是什么意思

2.成语暴虎冯河的出处是

3.《论语.述而》全文

4.临事而惧什么意思?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_临事而惧好谋而成是什么意思

行藏用舍是什么意思

       被任用就出来做事,不被任用就隐退,指不刻意追求功名利禄。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选自《论语·第七章·述而篇》

翻译

       孔子对颜渊说:“用我呢,我就去干;不用我,我就隐藏起来,只有我和你才能做到这样吧!”子路问孔子说:“老师您如果统帅三军,那么您和谁在一起共事呢?”孔子说:“赤手空拳和老虎搏斗,徒步涉水过河,死了都不会后悔的人,我是不会和他在一起共事的。我要找的,一定要是遇事小心谨慎,善于谋划而能完成任务的人。”

简析

       孔子在本章提出不与“暴虎冯河,死而无悔”的人在一起去统帅军队。因为在他看来,这种人虽然视死如归,但有勇无谋,是不能成就大事的。“勇”是孔子道德范畴中的一个德目,但勇不是蛮干,而是“临事而惧,好谋而成”的人,这种人智勇兼有,符合“勇”的规定。

       孔子,公元前551年-公元前479年4月11日,子姓,孔氏,名丘,字仲尼,春秋时期鲁国陬邑,今山东省曲阜市人,祖籍宋国栗邑今河南省夏邑县,中国古代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创始人、“大成至圣先师”。

       孔子开创私人讲学之风,倡导仁义礼智信。有弟子三千,其中贤人七十二。曾带领部分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晚年修订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去世后,其弟子及再传弟子把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语录和思想记录下来,整理编成《论语》。该书被奉为儒家经典.

       孔子是当时社会上最博学者之一,在世时就被尊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更被后世统治者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大成至圣文宣王先师、万世师表。其思想对中国和世界都有深远的影响,其人被列为“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随着孔子影响力的扩大,祭祀孔子的“祭孔大典”一度成为和中国祖先神祭祀同等级别的大祀.

成语暴虎冯河的出处是

       原文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我与尔有是夫!”

        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

        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

        冰雪译文

        孔子对颜渊说:“国君如果能用咱们,那就大行其道;不能用咱们,那就一别两宽、相忘于江湖,大道藏于身,小隐远民尘,草舍三闲柳作椽。能做到这样的,也就只有老师我与你了罢!”

        子路(好像在一旁,他一向在众师兄弟中是以勇著称的,颇不服气)说:“夫子如果有军事方面的计划行动,那会和与谁一起呢?”

        (未料,老师肯定翻了一个白眼给他。)孔子说:“空手和虎相搏,徒步涉水过河,这样傻乎乎去赴死也不后悔的人,我不和他一起。一定是找那种面临事情戒慎恐惧、运筹帷幄庙算胜、好谋而成俱周全的人”。

        附录文献参考

       钱穆:“行军不能必胜而无败,胜败亦不尽在我,然我不可以不问。惧而好谋,是亦尽其在我而已。”

        张栻:“临事而惧,戒惧于事始,则所以为备者周矣;好谋者或失于寡断,好谋而成则思虑审。”

        《论语补疏》:“(引《三国志·郭嘉传》,略。)好谋无决即是好谋无成,好谋而成即是好谋而能决也。”陈祥道:“所以教其怯也。”

        刘宗周:“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本之以敬慎之心,而审时观变动,有成绩也,此天下之真才也。有真才者,必办真学问。”

        戴氏曰:用谓见用于时也,行谓行其道也,舍谓不为时用也,藏谓卷而怀之也。

        孔安国曰:言可行则行,可止则止,惟我与颜渊同耳。

        尹氏曰:用舍无与于己,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也。颜子几于圣人,故亦能之。

        谢氏曰:圣人于行藏之间,无意无必。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子路至以行三军为问,则其论益卑矣。夫子之言,盖因其失而救之。夫不谋无成,不惧必败,小事尚然,而况于行三军乎?

        《论语正义》曰:孟子谓“士穷不失义,达不离道”,又云“古之人得志,泽加于民;不得志,修身见于世。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善天下”,即此义。案下篇夫子言“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 此明人出处之正法也。

        刘宗周曰:夫子遐志三代之英,尝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然明王不作,世莫子宗,终于藏矣,而不忘大行之心也。故发“用行舍藏”之论。 颜子可与语此者,心不违仁,有天德,便可语王道也。孔颜学称龙德,终不落事局中取办功名,但就事论才,只此是孔颜学问。 用之则为天下开太平,故曰行;舍之则为万世倡绝学,故曰藏。此性分之蕴也,孔门惟颜子亚圣足以语此。

        陈祥道曰:学不至于不惑,不可以语去就之义;行不至于不惑,不可以言废兴之命。故用之则行,舍之则藏,惟孔子能之。 盖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用舍不累于一身,其流止不失其为渊。

        张栻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龙德正中,随时隐见者也。 敬戒周密如此,古之人所以能成天下之事而不失也,岂独可行三军而已哉? 若徒以暴虎冯河为勇,则是轻犯祸害,非君子之所贵也。

        江熙曰:圣作则贤人佐,天地闭则圣人隐,用则行,舍则藏也。

        ? ? 《论语后案》曰:《易》言“知进退存亡者惟圣人”, 自非乐天知命者,未能及此矣。而颜子独见许焉,其学足以达天也。

        《四书改错》曰:“临事而惧”,正夫子慎战之意;“好谋而成”,正夫子“我战则克”之意。

        蕅益大师曰:临事而惧,从戒慎恐惧心法中来;好谋而成,从好问好察、用中于民而来。不但可与行军,即便可与用行舍藏。

        《论语后案》曰:赵充国攻羌,以远斥候为务,行必为战备,止必坚营壁,尤能持重爱士卒,先计而后战,此所谓临事而惧者。尝谓李广之不击刁斗,程不识之行伍整严,孰得孰失,于惧不惧判之矣。

        周宗建曰:大 抵圣贤经世之学,与心性之学不作两橛,故以此出处则舒卷无心,绝不著些毫意见。以此任事,则锋颖消除,绝不露一毫意气。若一落意见,一著意气,便失却应世大本领、大机局矣。 夫子一日向颜子商量用舍,正为他本领上得力,子路却全不理会。三军一问,色相炽然,故夫子把经世大机局点化之,亦正要他体认到里面去也。临事二语,此是千古圣人兢兢业业的心肠。

       

        本章书目

        《论语集解》《论语义疏》《论语注疏》《论语集注》《论语全解》《论语新解》《论语集释》《癸巳论语解》《论语学案》《论语商》《论语后案》《论语点睛》《论语正义》《论语补疏》《论语集说》《四书改错》。

《论语.述而》全文

       成语暴虎冯河的出处是:《论语·述而》:“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 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也。’”

       成语 "暴虎冯河" 的出处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典故,它出自《战国策·魏策一》。战国时期,魏国的大将冯翊率领军队要渡过河流攻打敌方,但河水暴涨,气势汹汹,众将士都感到惧怕不安,不敢前进。而当时年轻勇士暴虎冯冯却毫不畏惧,骑着马冒险跃入河中,成功渡过河流。

       “暴虎冯河”成语形容一个人勇敢无畏、临危不惧,冒险逾越障碍,可以克服困难,大胆行动的意义。这个成语常用来比喻面对困难或危险时勇往直前,毫不退缩的精神风貌。

暴虎冯河的典故

       仲由,字子路,年轻时就以勇力闻名。后来子路做了孔子的学生。孔子曾对别人说:“此从我有了子路后,再也没有人敢当面恶言恶语中伤我了。”

       子路不好读书。孔子劝他,他说:“南山的竹子,不用加工就是直的,砍下来做箭,可以射穿犀牛皮。学习有什么用!”孔子说:“把它装上羽毛和箭镞,会射得更远。”子路不听。

       有一次,子路问:“夫子,您如果统帅三军,希望谁跟您在一起?”孔子说:“喜欢空手打虎、徒步过河(暴虎冯河)、自以为勇敢不怕死的人,我不喜欢。我要遇事善于冷静思考、千方百计争取成功的人。”

       后来子路在卫国做了官。公元480年,卫国发生内乱,死了许多人。孔子知道了说:“哎,子路这一次有难了!”果然,子路一个人奔回京城,坚决要求惩处作乱的人,结果被杀。

临事而惧什么意思?

       述而第七 朱熹《论语集注》

       此篇多记圣人谦己诲人之辞及其容貌行事之实。凡三十七章。

       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好,去声。述,传旧而已。作,则创始也。故作非圣人不能,而述则贤者可及。窃比,尊之之辞。我,亲之之辞。老彭,商贤大夫,见大戴礼,盖信古而传述者也。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故其自言如此。盖不惟不敢当作者之圣,而亦不敢显然自附于古之贤人;盖其德愈盛而心愈下,不自知其辞之谦也。然当是时,作者略备,夫子盖集群圣之大成而折衷之。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此又不可不知也。

       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识,音志,又如字。识,记也。默识,谓不言而存诸心也。一说:识,知也,不言而心解也。前说近是。何有于我,言何者能有于我也。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也。

       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尹氏曰:“德必修而后成,学必讲而后明,见善能徙,改过不吝,此四者日新之要也。苟未能之,圣人犹忧,况学者乎?”

       子之燕居,申申如也,夭夭如也。燕居,闲暇无事之时。杨氏曰:“申申,其容舒也。夭夭,其色愉也。”程子曰:“此弟子善形容圣人处也,为申申字说不尽,故更着夭夭字。今人燕居之时,不怠惰放肆,必太严厉。严厉时着此四字不得,怠惰放肆时亦着此四字不得,惟圣人便自有中和之气。”

       子曰:“甚矣吾衰也!久矣吾不复梦见周公。”复,扶又反。孔子盛时,志欲行周公之道,故梦寐之间,如或见之。至其老而不能行也,则无复是心,而亦无复是梦矣,故因此而自叹其衰之甚也。程子曰:“孔子盛时,寤寐常存行周公之道;?其老也,则志虑衰而不可以有为矣。盖存道者心,无老少之异;而行道者身,老则衰也。”

       子曰:“志于道,志者,心之所之之谓。道,则人伦日用之间所当行者是也。如此而心必之焉,则所适者正,而无他歧之惑矣。据于德,据者,执守之意。德者,得也,得其道①于心而不失之谓也。得之于心而守之不失,则终始惟一,而有日新之功矣。依于仁,依者,不违之谓。仁,则私欲尽去而心德之全也。功夫至此而无终食之违,则存养之熟,无适而非天理之流行矣。游于艺。”游者,玩物适情之谓。艺,则礼乐之文,射、御、书、数之法,皆至理所寓,而日用之不可阙者也。朝夕游焉,以博其义理之趣,则应务有余,而心亦无所放矣。此章言人之为学当如是也。盖学莫先于立志,志道,则心存于正而不他;据德,则道得于心而不失;依仁,则德性常用而物欲不行;游艺,则小物不遗而动息有养。学者于此,有以不失其先后之序、轻重之伦焉,则本末兼该,内外交养,日用之间,无少间隙,而涵泳从容,忽不自知其入于圣贤之域矣。

       ①“德者得也,得其道”,清仿宋大字本作“德则行道而有得”。吴英以为后者非朱熹定本之文,故不取,详本书附录四书章句集注定本辨。

       子曰:“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修,脯也。十脡为束。古者相见,必执贽以为礼,束修其至薄者。盖人之有生,同具此理,故圣人之于人,无不欲其入于善。但不知来学,则无往教之礼,故苟以礼来,则无不有以教之也。

       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房粉反。悱,芳匪反。复,扶又反。愤者,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者,口欲言而未能之貌。启,谓开其意。发,谓达其辞。物之有四隅者,举一可知其三。反者,还以相证之义。复,再告也。上章已言圣人诲人不倦之意,因幷记此,欲学者勉于用力,以为受教之地也。程子曰:“愤悱,诚意之见于色辞者也。待其诚至而后告之。既告之,又必待其自得,乃复告尔。”又曰:“不待愤悱而发,则知之不能坚固;待其愤悱而后发,则沛然矣。”

       子食于有丧者之侧,未尝饱也。临丧哀,不能甘也。子于是日哭,则不歌。哭,谓吊哭。日之内,余哀未忘,自不能歌也。谢氏曰:“学者于此二者,可见圣人情性之正也。能识圣人之情性,然后可以学道。”

       子谓颜渊曰:“用之则行,舍之则藏,唯我与尔有是夫!”舍,上声。夫,音扶。尹氏曰:“用舍无与于己,行藏安于所遇,命不足道也。颜子几于圣人,故亦能之。”子路曰:“子行三军,则谁与?”万二千五百人为军,大国三军。子路见孔子独美颜渊,自负其勇,意夫子若行三军,必与己同。子曰:“暴虎冯河,死而无悔者,吾不与也。必也临事而惧,好谋而成者也。”冯,皮冰反。好,去声。暴虎,徒搏。冯河,徒涉。惧,谓敬其事。成,谓成其谋。言此皆以抑其勇而教之,然行师之要实不外此,子路盖不知也。谢氏曰:“圣人于行藏之间,无意无必。其行非贪位,其藏非独善也。若有欲心,则不用而求行,舍之而不藏矣,是以惟颜子为可以与于此。子路虽非有欲心者,然未能无固必也,至以行三军为问,则其论益卑矣。夫子之言,盖因其失而救之。夫不谋无成,不惧必败,小事尚然,而况于行三军乎?”

       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好,去声。执鞭,贱者之事。设言富若可求,则虽身为贱役以求之,亦所不辞。然有命焉,非求之可得也,则安于义理而已矣,何必徒取辱哉?苏氏曰:“圣人未尝有意于求富也,岂问其可不可哉?为此语者,特以明其决不可求尔。”杨氏曰:“君子非恶富贵而不求,以其在天,无可求之道也。”

       子之所慎:齐,战,疾。齐,侧皆反。齐之为言齐也,将祭而齐其思虑之不齐者,以交于神明也。诚之至与不至,神之飨与不飨,皆决于此。战则众之死生、国之存亡系焉,疾又吾身之所以死生存亡者,皆不可以不谨也。尹氏曰:“夫子无所不谨,弟子记其大者耳。”

       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曰:“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史记三月上有“学之”二字。不知肉味,盖心一于是而不及乎他也。曰:不意舜之作乐至于如此之美,则有以极其情文之备,而不觉其叹息之深也,盖非圣人不足以及此。范氏曰:“韶尽美又尽善,乐之无以加此也。故学之三月,不知肉味,而叹美之如此。诚之至,感之深也。”

       冉有曰:“夫子为卫君乎?”子贡曰:“诺。吾将问之。”为,去声。为,犹助也。卫君,出公辄也。灵公逐其世子蒯聩。公薨,而国人立蒯聩之子辄。于是晋纳蒯聩而辄拒之。时孔子居卫,卫人以蒯聩得罪于父,而辄嫡孙当立,故冉有疑而问之。诺,应辞也。入,曰:“伯夷、叔齐何人也?”曰:“古之贤人也。”曰:“怨乎?”曰:“求仁而得仁,又何怨。”出,曰:“夫子不为也。”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其父将死,遗命立叔齐。父卒,叔齐逊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其后武王伐纣,夷、齐扣马而谏。武王灭商,夷、齐耻食周粟,去隐于首阳山,遂饿而死。怨,犹悔也。君子居是邦,不非其大夫,况其君乎?故子贡不斥卫君,而以夷、齐为问。夫子告之如此,则其不为卫君可知矣。盖伯夷以父命为尊,叔齐以天伦为重。其逊国也,皆求所以合乎天理之正,而即乎人心之安。既而各得其志焉,则视弃其国犹敝蹝尔,何怨之有?若卫辄之据国拒父而惟恐失之,其不可同年而语明矣。程子曰:“伯夷、叔齐逊国而逃,谏伐而饿,终无怨悔,夫子以为贤,故知其不与辄也。”

       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饭,符晚反。食,音嗣。枕,去声。乐,音洛。饭,食之也。疏食,麤饭也。圣人之心,浑然天理,虽处困极,而乐亦无不在焉。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程子曰:“非乐疏食饮水也,虽疏食饮水,不能改其乐也。不义之富贵,视之轻如浮云然。”又曰:“须知所乐者何事。”

       子曰:“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刘聘君见元城刘忠定公自言尝读他论,“加”作假,“五十”作卒。盖加、假声相近而误读,卒与五十字相似而误分也。愚按:此章之言,史记作为“假我数年,若是我于易则彬彬矣”。加正作假,而无五十字。盖是时,孔子年已几七十矣,五十字误无疑也。学易,则明乎吉凶消长之理,进退存亡之道,故可以无大过。盖圣人深见易道之无穷,而言此以教人,使知其不可不学,而又不可以易而学也。

       子所雅言,诗、书、执礼,皆雅言也。雅,常也。执,守也。诗以理情性,书以道政事,礼以谨节文,皆切于日用之实,故常言之。礼独言执者,以人所执守而言,非徒诵说而已也。程子曰:“孔子雅素之言,止于如此。若性与天道,则有不可得而闻者,要在默而识之也。”谢氏曰:“此因学易之语而类记之。”

       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叶,舒涉反。叶公,楚叶县尹沈诸梁,字子高,僭称公也。叶公不知孔子,必有非所问而问者,故子路不对。抑亦以圣人之德,实有未易名言者与?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俛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然深味之,则见其全体至极,纯亦不已之妙,有非圣人不能及者。盖凡夫子之自言类如此,学者宜致思焉。

       子曰:“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好,去声。生而知之者,气质清明,义理昭著,不待学而知也。敏,速也,谓汲汲也。○尹氏曰:“孔子以生知之圣,每云好学者,非惟勉人也,盖生而可知者义理尔,若夫礼乐名物,古今事变,亦必待学而后有以验其实也。

       子不语怪,力,乱,神。怪异、勇力、悖乱之事,非理之正,固圣人所不语。鬼神,造化之迹,虽非不正,然非穷理之至,有未易明者,故亦不轻以语人也。谢氏曰:“圣人语常而不语怪,语德而不语力,语治而不语乱,语人而不语神。”

       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尹氏曰:“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则善恶皆我之师,进善其有穷乎?”

       子曰:“天生德于予,桓魋其如予何?”魋,徒雷反。桓魋,宋司马向魋也。出于桓公,故又称桓氏。魋欲害孔子,孔子言天既赋我以如是之德,则桓魋其奈我何?言必不能违天害己。

       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诸弟子以夫子之道高深不可几及,故疑其有隐,而不知圣人作、止、语、默无非教也,故夫子以此言晓之。与,犹示也。程子曰:“圣人之道犹天然,门弟子亲炙而冀及之,然后知其高且远也。使诚以为不可及,则趋向之心不几于怠乎?故圣人之教,常俯而就之如此,非独使资质庸下者勉思企及,而才气高迈者亦不敢躐易而进也。”吕氏曰:“圣人体道无隐,与天象昭然,莫非至教。常以示人,而人自不察。”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行,去声。程子曰:“教人以学文修行而存忠信也。忠信,本也。”

       子曰:“圣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君子者,斯可矣。”圣人,神明不测之号。君子,才德出众之名。子曰:“善人,吾不得而见之矣;得见有恒者,斯可矣。恒,胡登反。○“子曰”字疑衍文。恒,常久之意。张子曰:“有恒者,不贰其心。善人者,志于仁而无恶。”亡而为有,虚而为盈,约而为泰,难乎有恒矣。”亡,读为无。三者皆虚夸之事,凡若此者,必不能守其常也。张敬夫曰:“圣人、君子以学言,善人、有恒者以质言。”愚谓有恒者之与圣人,高下固悬绝矣,然未有不自有恒而能至于圣者也。故章末申言有恒之义,其示人入德之门,可谓深切而着明矣。

       子钓而不纲,弋不射宿。射,食亦反。纲,以大绳属网,绝流而渔者也。弋,以生丝系矢而射也。宿,宿鸟。洪氏曰:“孔子少贫贱,为养与祭,或不得已而钓弋,如猎较是也。然尽物取之,出其不意,亦不为也。此可见仁人之本心矣。待物如此,待人可知;小者如此,大者可知。”

       子曰:“盖有不知而作之者,我无是也。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知之次也。”识,音志。不知而作,不知其理而妄作也。孔子自言未尝妄作,盖亦谦辞,然亦可见其无所不知也。识,记也。所从不可不择,记则善恶皆当存之,以备参考。如此者虽未能实知其理,亦可以次于知之者也。

       互乡难与言,童子见,门人惑。见,贤遍反。互乡,乡名。其人习于不善,难与言善。惑者,疑夫子不当见之也。子曰:“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疑此章有错简。“人洁”至“往也”十四字,当在“与其进也”之前。洁,修治也。与,许也。往,前日也。言人洁己而来,但许其能自洁耳,固不能保其前日所为之善恶也;但许其进而来见耳,非许其既退而为不善也。盖不追其既往,不逆其将来,以是心至,斯受之耳。唯字上下,疑又有阙文,大抵亦不为已甚之意。程子曰:“圣人待物之洪如此。”

       子曰:“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仁者,心之德,非在外也。放而不求,故有以为远者;反而求之,则即此而在矣,夫岂远哉?程子曰:“为仁由己,欲之则至,何远之有?”

       陈司败问昭公知礼乎?孔子曰:“知礼。”陈,国名。司败,官名,即司寇也。昭公,鲁君,名裯。习于威仪之节,当时以为知礼。故司败以为问,而孔子答之如此孔子退,揖巫马期而进之,曰:“吾闻君子不党,君子亦党乎?君取于吴为同姓,谓之吴孟子。君而知礼,孰不知礼?”取,七住反。○巫马姓,期字,孔子弟子,名施。司败揖而进之也。相助匿非曰党。礼不娶同姓,而鲁与吴皆姬姓。谓之吴孟子者,讳之使若宋女子姓者然。巫马期以告。子曰:“丘也幸,苟有过,人必知之。”孔子不可自谓讳君之恶,又不可以娶同姓为知礼,故受以为过而不辞。吴氏曰:“鲁盖夫子父母之国,昭公,鲁之先君也。司败又未尝显言其事,而遽以知礼为问,其对之宜如此也。及司败以为有党,而夫子受以为过,盖夫子之盛德,无所不可也。然其受以为过也,亦不正言其所以过,初若不知孟子之事者,可以为万世之法矣。”

       子与人歌而善,必使反之,而后和之。和,去声。反,复也。必使复歌者,欲得其详而取其善也。而后和之者,喜得其详而与其善也。此见圣人气象从容,诚意恳至,而其谦逊审密,不掩人善又如此。盖一事之微,而众善之集,有不可胜既者焉,读者宜详味之。

       子曰:“文,莫吾犹人也。躬行君子,则吾未之有得。”莫,疑辞。犹人,言不能过人,而尚可以及人。未之有得,则全未有得,皆自谦之辞。而足以见言行之难易缓急,欲人之勉其实也。谢氏曰“文虽圣人无不与人同,故不逊;能躬行君子,斯可以入圣,故不居;犹言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

       子曰:“若圣与仁,则吾岂敢?抑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则可谓云尔已矣。”公西华曰:“正唯弟子不能学也。”此亦夫子之谦辞也。圣者,大而化之。仁,则心德之全而人道之备也。为之,谓为仁圣之道。诲人,亦谓以此教人也。然不厌不倦,非己有之则不能,所以弟子不能学也。晁氏曰:“当时有称夫子圣且仁者,以故夫子辞之。苟辞之而已焉,则无以进天下之材,率天下之善,将使圣与仁为虚器,而人终莫能至矣。故夫子虽不居仁圣,而必以为之不厌、诲人不倦自处也。”可谓云尔已矣者,无他之辞也。公西华仰而叹之,其亦深知夫子之意矣。

       子疾病,子路请祷。子曰:“有诸?”子路对曰:“有之。诔曰:‘祷尔于上下神只。’”子曰:“丘之祷久矣。”诔,力①轨反。祷,谓祷于鬼神。有诸,问有此理否。诔者,哀死而述其行之辞也。上下,谓天地。天曰神,地曰只。祷者,悔过迁善,以祈神之佑也。无其理则不必祷,既曰有之,则圣人未尝有过,无善可迁。其素行固已合于神明,故曰:“丘之祷久矣。”又士丧礼,疾病行祷五祀,盖臣子迫切之至情,有不能自已者,初不请于病者而后祷也。故孔子之于子路,不直拒之,而但告以无所事祷之意。

       ①“力”原作“九”,据清仿宋大字本改。

       子曰:“奢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孙,去声。孙,顺也。固,陋也。奢俭俱失中,而奢之害大。晁氏曰:“不得已而救时之弊也。”

       子曰:“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坦,平也。荡荡,宽广貌。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程子曰:“君子坦荡荡,心广体胖。”

       子温而厉,威而不猛,恭而安。厉,严肃也。人之德性本无不备,而气质所赋,鲜有不偏,惟圣人全体浑然,阴阳合德,故其中和之气见于容貌之间者如此。门人熟察而详记之,亦可见其用心之密矣。抑非知足以知圣人而善言德行者不能也,故程子以为曾子之言。学者所宜反复而玩心也。

       词目

        临事而惧

        发音

        lín shì ér jù

        释义

        临:遭遇,碰到;惧:或惧。遇事谨慎戒惧。

        引用

        《三国演义》第九十六回 孔明挥泪斩马谡 周鲂断发赚曹休 ...曰:“臣本庸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励三军。不能训章明法, 临事而惧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 《后汉演义》第七十一回 攻濮阳曹操败还 失幽州刘虞絷戮 ...断否?”操答说道:“原有此事。”昱接口道:“将军此举,大约是 临事而惧 ,昱以为未免太怯了!试想袁绍据有燕赵,志在并吞天下,力... 《五代史演义》第十一回 阿保机得势号天皇 胡柳陂轻战丧良将 ...矣哉!若夫晋之攻梁,名正言顺,不劳赘述。晋王之冒险轻进,原违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之诫,胡柳陂一役,宿将如周德威,亦致战死,此... 《七侠五义》第六十回 紫髯伯有意除马刚 丁兆兰无心遇莽汉 ...昨夕酒楼所谈,及庙内说的那些话,以后劝贤弟再不可如此。所谓‘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方于事有裨益。”丁兆兰听了,深为有理,连... 《元史演义》第十四回 见角端西域班师 破钦察归途丧将 ...。那时哲、速二将,已得知阿罗思会师来御,也未免有些胆怯。是谓 临事而惧 。想了一计,复遣十人至阿罗思军,由密只思腊召入,问明来... 《明史演义》第五十二回 守安庆仗剑戮叛奴 下南昌发兵征首逆 ...,哪里能成大事?得公为国讨贼,何患不济?”守仁道:“古人说的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现在发兵伊始,须先备粮食,修器械,治舟楫,... 《民国演义》第七十七回 撤军院复归统一 开国会再造共和 ...毋可恢复《约法》,为遂跻法治,毋以惩办祸首,为永绝官邪,率此 临事而惧 之心,或收通力合  作之效,此则元洪早作夜思,愿... 《三侠五义》第060回 紫髯伯有意除马刚 丁兆兰无心遇莽汉 ...是昨夕酒楼所谈及庙内说的那些话,以后劝贤弟再不可如此,所谓“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方于事有稗益。”丁兆兰听了,深为有理,连... 《三国志》卷十四·魏书十四·程郭董刘蒋刘传 ...军欲遣家,与袁绍连和,诚有之乎”太祖曰“然”昱曰“意者将军殆 临事而惧 ,不然何虑之不深也。夫袁绍据燕、赵之地,有并天下之心,... 《三国志》卷二十五·魏书二十五·辛毗堂隆传 ...而大德无所不服也。方今天下新定,土广民稀。夫庙算而后出军,犹 临事而惧 ,况今庙算有阙而欲用之,臣诚未见其利也。先帝屡起锐师,... 《三国志》卷三十五·蜀书五·诸葛亮传 ...上疏曰“臣以弱才,叨窃非据,亲秉旄钺以厉三军,不能训章明法, 临事而惧 ,至有街亭违命之阙,箕谷不戒之失,咎皆在臣授任无方。臣... 《晋书》卷八十八·列传第五十八 ...且辞焉。贼服其慎而畏其整,是以皆退,如是者三。时人语曰“所谓 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者,其庾异行乎”及冏归于京师,逾年不朝...

       好了,今天关于“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的话题就到这里了。希望大家通过我的介绍对“临事而惧 好谋而成”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