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括纸上谈兵_赵括纸上谈兵简短素材
赵括纸上谈兵是一个非常广泛的话题,它涉及到不同领域的知识和技能。我将尽力为您解答相关问题。
1.纸上谈兵的典故简短
2.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3.纸上谈兵的文言文全文
4.史记纸上谈兵原文翻译解词
5.赵括的纸上谈兵是典型的
6.纸上谈兵成语故事
纸上谈兵的典故简短
纸上谈兵的典故:战国时期,有一名将领叫赵括,赵括的父亲屡立战功,他也从小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有一次,赵王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出战,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拓展知识:
战国时期,赵国有一员大将名叫赵奢,他屡立战功,被封为马服君。赵奢的儿子名叫赵括,他小时候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头头是道,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也不说他好。
赵括的母亲觉得很奇怪就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很担忧地说:“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儿子虽然熟读兵法,但是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将来若是率军打仗,恐怕会遭到惨败。”后来有一次,秦国派白起为将,统率百万雄兵讨伐赵国。
赵国命大将廉颇,率四十万大军在长平阻击秦军。廉颇知道秦军人马众多,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久战。他命令赵军凭险固守,以便让秦兵不战自退。秦赵两国军队在长平相峙许久,仍然不能有所突破,白起无计可施,眼看粮草接济不上,急得六神无主。
于是,有将士献计让他派人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廉颇,最怕的是赵括。赵王不知是计,立即命赵括为将,代替廉颇。蔺相如等人极力反对,但赵王坚持。
赵括到了前线,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地任用军官,用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结果因为不变通中了秦军的埋伏,赵军四十余万全部被俘,后被白起设计坑杀。赵国元气大伤,不久被秦将王翦灭掉。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纸上谈兵?我们大家都很熟悉,是用于讽刺那些空有理论而缺乏实践的人。这个成语的来源便是战国时期长平之战的主将赵括,我们熟知赵括并非是因其战功卓越,而是认为赵括的冒进导致了四十余万赵军死亡。但长平之战的失败却不全在于赵括,赵括只是一个背锅侠。
一、初战失利
战争刚开始,秦军便势如破竹,一举杀死了赵军的好几名都尉。与白起并称为四大名将的廉颇面对不甚出名的王龁,两军数量上的差距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廉颇前期制定的战略必然存在瑕疵,否则赵军怎会连连败退。而在接连失利之后,廉颇带领士兵退至丹河东岸,以防御为主。
诚然,廉颇此举在当下确实是有其正确性,暂避秦军的锋芒,保全剩下的士兵。只是彼竭我盈,秦军久不能破防固然会军心有所动摇,但对于首战便损失了不少兵马的赵军来说更是军心不稳。有一个好的开始很重要,而赵军不仅有一个糟糕的开头,之后还一直疲于应对秦军的攻击,身体里的一根弦一直紧绷着,生怕秦军再次攻陷营垒。可以说,此时的赵军,接近被秦军打怕的边缘了。
而赵括接下的赵军早已不复出征时的英勇无畏,壮志凌云,取而代之的是在秦军猛攻下胆战心惊的赵军。
二、秦国的误导
秦国虽有能力与赵国军队僵持下去,但兵贵在神速,战线拉长会消磨远道而来的秦军的士气,最后秦军可能反而会处于弱势地位。因此,秦国丞相范雎派人散播谣言?秦独畏马服君?,赵国朝野上下皆听闻此消息。
当然,对此传言的真实性,赵国内部还是有所怀疑的,只是廉颇的失利和战线的吃紧已让赵国有换将领的想法了。因此,消息的真实性虽然有待商榷,但赵王还是决定让赵括代替廉颇。
诚然,赵王本就有换掉廉颇的想法。但如此一来,就遂了秦国的愿,秦国就相当于提前知晓了赵国的打算。也就是说,对于赵括抵达前线会做出什么样的行军部署,秦国都能预测一二。
而反观秦国,在不惊动任何人的情况下将白起派往前线,无疑是想打赵国一个措手不及。知己知彼百战百胜,但在秦国的误导下,两方信息接收不对等,赵国完全是被秦国牵着鼻子走。
三、孤立无援
面对强大的强国,敌我实力的悬殊,合纵本是对付秦国的最佳办法,只是很可惜,赵孝成王在一开始就偏离了这条道路。赵军失利时,赵王便想到了通过外交手段议和。
而赵国的大臣就此发生了分歧,在虞卿看来,赵国应联合韩魏等国一同向秦国施压,方能停止这场战争。而另有说法是以重金向秦国议和。虞卿的想法,在今天的我们看来,是最能解决赵国困境的办法了。
只是当时的赵孝成王采取了后一种做法,他派郑朱前往秦国议和。而秦国假意同意与赵国议和,实则是拖延赵国,使赵国放下戒心,而秦国内部却在加紧准备攻赵。
同时,秦国还派人四处传言秦赵已和好,以至于诸侯国都不敢轻易出兵援助赵国,生怕秦赵联合,自己成为阴谋下的牺牲品。再加上秦国?远交近攻?的外交政策,韩、魏不敢轻举妄动,齐、楚又与秦国交好,各诸侯国都在观望这场战争的走向。
而从国家内部来看,秦国从河内郡征兵不断向长平前线输送士兵粮草,秦军在长平的人数不断增加。但赵国因其还要防范北方的游牧民族,强悍的边军无法支援前线,赵括带去长平的二十万大军已是赵国的极限了。
四、粮草供应不足
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战争与粮草总是有着无法割裂的联系,多少战争的失败都是因为断粮而造成。我们看看秦国,长平之战前国土面积辽阔,无论是人口抑或是经济实力都位居七国前列。并且秦国不仅有关中和巴蜀这两大产粮区,秦国内部的农业在商鞅变法后发展形势一片大好,足以支撑持久的战役。而从运输方面讲,秦国距离长平虽远,但可依托水运运输粮草,相较于只能通过翻山越岭运输的赵国速度反而会更快。
而赵国,赵武灵王变法只涉及了军事,农业并未得到重视,赵国内部更是?商家错于道,诸侯交于路。然民*好末,侈靡而不务本?。所谓的末指的是商业,本指的是农业。而更有记载赵国?请粟于齐?,从这些记录中我们都可以看出赵国粮食不足,此时已是难以负荷前线的军需了。
五、初出茅庐即遇白起
白起,从一名左庶长升至武安君,一将功成万骨枯,他的每一次晋级都意味着一场血腥杀戮的发生,他的名字让诸侯国闻之色变。白起担任主将三十余年,为秦国攻城略池,未尝败绩。
伊阙之战中,大败韩魏联军,斩首二十四万人;鄢郢之战中,淹死楚人数十万;华阳之战中,攻得魏国大量城池,斩杀魏赵联军15万人;陉城之战中,再现略池斩首。
每一次战争过后,白起都会给些国家带来阴影,尤其对于韩魏两国来说,白起的到来就意味着死亡的降临。
而在这份惧怕背后的是白起卓越的军事才能。白起总是能在战前便精确预料到敌军的走向以及战略部署,还有可能出现的变故。因此,白起总是能出奇制胜,并不囿于一种打法,他会根据敌方的情况调整己方的作战攻略。
料敌合变,出奇无穷,声震天下?,就是对白起的诠释了。初次担任将领的赵括对上经过几十场战役磨练的白起,这场对战也只会成为赵括的最后一战了。六、赵括其人
作为曾经打败过赵括的胜者白起曾表示:?假以时日,此人必是秦军大敌。?赵括本人不但熟读兵书,还跟随其父参与了麦丘之战和阏与之战,这两场战役的胜利足以说明赵括并非不知变通之人。在出征之前,赵括本人也曾言道,自己不敌白起,并未有自负之意。
纸上谈兵的文言文全文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1赵括从小学习兵法,熟读各种兵书。在谈论兵事时,有时候连他的父亲赵国名将赵奢都难不倒他。但其父却并不因此觉得骄傲,反倒认为赵括缺乏战场的实战经验,对待打仗过于轻率,不懂得灵活应变。他很担忧自己的儿子一旦上了战场,不当还罢了,如若为将,恐怕使得赵军失败的也会是赵括自己。没想到,赵父的担忧还是发生了。
长平之战中,赵孝成王中了秦国的反间计谋,撤下老将廉颇,换上赵括为赵军主将。赵括上任后,更换了军中的官吏和制度,并改变了廉颇之前的作战策略,主动出兵攻打秦国。秦军的主将白起听闻消息,他针对赵括骄傲轻敌的弱点,一路佯败,将赵军吸引到秦军的阵地附近,实施反包围,切断了赵军的'后路,使得赵军被围困四十多天,粮草断绝。
最终,赵括亲自率领精锐部队强行突围,虽然他英勇杀敌,但还是死在了秦军的乱箭之下。赵括终究还是为自己的“纸上谈兵”付出了生命的代价。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2历史上一谈到纸上谈兵,就会自然而然的联系到赵括这个名字。诚然,这个成语的出现确实是源于赵国与秦国的大战,更为确切的说,是源于赵国赵括与秦国白起的战争。
赵括,他并非是白衣,他的父亲也曾是赫赫有名的大赵奢,也可以说他是一个兵二代,他从小也算是天资聪颖,学习能力极强,很小都能熟读兵书,也能从赵国发生过的战役中总结经验教训。可以说,赵括并非是一个纯粹的书呆子,他并非那种死读书的人,他能将书上的知识结合实际发生的战役来进行评判,那说明在一定程度上,他并非是毫无应变经验的。
那么为何赵括的出征会导致失败呢?敌我两方,失败的原因不是从自身来寻找就是从对方来寻找,不是自己太弱那一定是对方太强,这里,我们要花点时间谈谈秦国的白起,赵括这场战争的对手。
白起的作战才能是极其强大的,他是一个伟大的将领,并被称为四大战将,可谓对他的评价之高。
赵括也许是缺乏对战经验,但换做任何一个新起之秀,面对强敌如白起,估计也只能惨败而归了。
赵括纸上谈兵的故事3赵括,作为赵国的新任主帅,替换了老将廉颇,出征了长平之战,失败的一谈糊涂。
首先,从赵括本人的性格和特长说起。他这个还是比较直爽的,也可以说是没有什么城府,所谓初生牛犊,他有着创新精神、不惧怕困难和危险,再加上出生于武将世家,天生对于排兵布阵都有着自己的想法,记忆能力很好,对于孙子兵法之类的书早已是烂熟于心,并能结合不同的战争场景加以转变。
就算是如此,赵国军难道会觉得赵括比廉颇老将更厉害么?为何一意孤行将廉颇换下来,换上了赵括上场。这其实是有着外在助力的,那就是秦王的挑拨,外加赵国军察人不明,所以导致了中途换帅,这可是兵家中对敌的大忌啊。
换上赵括,赵括的失败是两方面,一个从自身找原因,还是太嫩了,没有什么实战经验,临场对敌的应变能力很差,但是他也有着他的优势,他果决,敢于下判决。这点在此战役中也获得了不少先机。
另外一个便是对方主帅白起,白起可是相当厉害的,比廉颇甚至还厉害,赵括作为新人来说,就算是理论有多么扎实,但是实践的操作却是很差的,退一万步说,就算是实践操作经验很厉害,但是对于白起来说还是小儿科。
史记纸上谈兵原文翻译解词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
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赵括从小就学习兵法,谈论兵事,认为天下没有比得上他的。曾经和他的父亲赵奢谈论兵事,赵奢都难不倒他,但是并不称赞他。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曰∶“打仗,是生死攸关的地方,而赵括太轻率的讨论它了。如果赵王不让他当将军就罢了,如果一定要让他当将军,打败赵军的人一定是赵括自己。”
赵括代替了廉颇以后,全部变更了军法,轻率的任用军官。秦国的将军白起听说以后,指挥奇兵,假装打败撤退,而断绝赵军的粮道,把赵军一分为二,赵军士气不能统一。被困四十多天,赵军非常饥饿,赵括亲自指挥精兵博战,秦军用箭射死了赵括。
赵括的军队大败,数十万赵军投降了秦国,秦国全部将它们活埋了。
赵括的纸上谈兵是典型的
赵括自少时学兵法,言兵事,以天下莫能当。尝与其父奢言兵事,奢不能难,然不谓善。括母问奢其故,奢曰:“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及括将行,其母上书言于王曰:“括不可使将。”
赵括既代廉颇,悉更约束,易置军吏。秦将白起闻之,纵奇兵,佯败走,而绝其粮道,分断其军为二,士卒离心。四十余日,军饿,赵括出锐卒自搏战,秦军射杀赵括。括军败,数十万之众遂降秦,秦悉坑之。 (选自《史记》)
译文:
赵括从年轻的时候起就学习兵法,谈论用兵打仗的事,认为天下没有人能够抵挡他。(赵括)曾经跟他的父亲赵奢议论过用兵打仗的事,赵奢不能驳倒(他),但是(赵奢)不承认他有军事才能。赵括的母亲问赵奢其中的原因,赵奢说:“打仗是要以命相搏的事,但是赵括把它说得轻而易举。假使赵国不让赵括做将军也就算了,如果一定要他担任将军,那么毁掉赵国军队的一定是赵括。”等到赵括将要起程的时候,他母亲上书给赵王说:“赵括不可以做将军。”
赵括代替了廉颇(担任抗秦大将)后,全部更改(原有的)纪律和规定,并撤换重新安排军官。秦将白起听说了这件事后,便派出引诱赵括做出错误判断的小股部队,佯装失败,却断绝他的粮道,分段两军,士卒的士气大乱。四十多天后,军队士兵饥饿,赵括带领精锐的兵士亲自上阵战斗。秦军射死了赵括。赵括的军队大败,于是几十万兵士投降于秦军,秦军把他们全部活埋了。
重点词:
(1)少时;小时候。
(2)言兵事:议论用兵打仗的事。
(3)以天下莫能当:认为天下没有人抵得过他的。
(4)奢:赵奢,赵括之父,赵国良将。
(5)难:驳倒。
(6)兵,死地也:用兵打仗,本是危险的场合。
(7)易言之:把它说得很轻易。
(8)赵:赵国。
(9)廉颇:赵国良将。廉颇对秦作战,根据实际情况,采用深沟高垒的防御战。后赵王中了秦的离间计,用赵括代廉颇。
(10)悉更约束:全部改变原有的纪律和规定。
(11)坑(kēng):活埋。
(12)尝:曾经
(13)卒:步兵,士兵
(14)将:使……为将,使动用法
(15)佯:假装
如对于我的解答有问题,欢迎继续追问~
如果满意,请点击“采纳为满意答案”,谢谢:)
纸上谈兵成语故事
赵括的纸上谈兵是典型的书本型思维。战国转折性的大战――在壮阔、血腥的长平大战,赵军统帅赵括究竟犯了那些错误,对于那可怜的40万冤魂中,赵括又究竟该负什么责任呢?!
长平大战一开始,赵军就犯了一个战略性的错误,造成这种错误的人正是所谓的四大名将之一的上将军廉颇。战国时代,由于赵国的战略环境和地理环境所决定,赵国的军队擅长的是野战或者说擅长进攻。
最差的就是防守作战,赵国最厉害的就是战场突击力量,比如弓箭兵、轻步兵、骑兵等,所以才在对匈奴和胡人中屡建奇功。
秦国最擅长的是什么呢?!是步兵和防守,虽然秦国有地理地形的优势,但是数百年来东方六国攻入秦国本土的次数,有几次呢?!这就充分说明了问题。可以说赵军一开始就犯下了最大的战略性错误。
尤其,在对垒中后期,秦军逐渐找到了对付赵军的骑兵的方法后,即步步为营,以壕沟、弩兵封锁的战术,赵军已经说彻底的丧失了战场中唯一的一点优势。
而,长平大战一开始,由于数战不利,赵军统帅廉颇就主动坚守,以图与秦军拼消耗,让秦军知难而退,但是谁也没预料到,秦军是王八吃了秤砣铁了心,一干就是14个月。
长平大战的性质发生了根本改变,也就是由突发的战役决战,演变成了双方有意识的战略决战和战略消耗战。也不知道当时的赵国统帅是如何想的,至少可以说赵军犯下了第二个不可饶恕的错误。
光说不练就是纸上谈兵,纸上谈兵出自什么故事?
纸上谈兵的典故出处(西汉)司马迁《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纸上谈兵的典故释义纸:书;兵:用兵之道。在纸面上谈论打仗。比喻空谈理论,不能解决实际问题,也比喻空谈不能成为现实。
纸上谈兵的历史典故
战国时期,赵国名将赵奢的儿子赵括,从小就熟读兵书。他一谈起用兵之道来,连赵奢都说不过他。日子久了,赵括便自以为天下没有人能比得上自己。但赵奢深知儿子并没有带兵打仗的真本事,因此他临终前嘱咐赵括,千万不要担任将军的职务,否则必定会给赵国带来失败。
公元前262年,秦国进犯赵国。赵孝成王任命廉颇为大将,率军抵抗。久经沙场的廉颇领军20万前去抗敌,两军在长平展开了大战。廉颇见秦军强大,不能硬拼,便决定在长平筑垒固守,等到秦军粮草供给不足的时候再出兵作战。于是廉颇下令闭门不出,进行严密防守,不管秦军如何挑衅,都不应战。就这样,廉颇在长平坚守达三年之久,秦军没能得逞。
秦国见一时无法取胜,就派人到赵国都城邯郸去散布流言,说廉颇惧怕秦兵,秦国特别怕赵王任命赵括为将。赵王果然中计,下令由赵括取代廉颇为大将。
赵括根本没有实际作战经验,一上任便改变了廉颇的作战方案,向秦军发起全面攻击。秦军假装战败,一直将赵军引到秦军大营前。赵括知道中计,可为时已晚。赵军成了瓮中之鳖。几十万赵军内无粮草,外无援军,陷入了绝境。
46天后,赵括决心孤注一掷地向外突围,还没冲到秦军的阵地前,就被乱箭射死了。主帅一死,赵军全线崩溃,40万大军全被秦军活埋。从此以后,赵国一蹶不振。
?纸上谈兵?出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主人公是战国时期的赵国将领赵括。赵括熟读兵书,有丰富的理论经验,深得赵王赏识,但缺乏战场经验,不懂得灵活应变,只能在沙盘演练上与廉颇争雄,实践上毫无建树。战国末期,秦国大肆征战,企图吞并其余六国从而建立大一统的王朝。一次,秦国派白起统帅百万雄兵讨伐赵国,赵国令大将廉颇帅四十万人在常平阻击秦军。廉颇详细分析双方优势和劣势:秦军的优势在于作战勇猛,人数多;其劣势是粮草运输困难,不利于久战。因此,他选择带领赵军凭借关隘固守,想让秦军粮草耗尽而主动退军。
白起一看,知道自己遇上对手了,他耐着性子和廉颇熬时间。可是日子一天天过去,秦军粮草一天天的少,正面战场上却没有突破,白起看着着急却没有办法。此时有人向白起建议:可以到赵国散布流言,说秦军根本不怕年迈的廉颇,最怕的是赵国新锐赵括,不明就里的赵王还以为自己国家出了一个可以和廉颇媲美的?新军神?,美滋滋地把赵括换到前线,让他带领军队抵御秦军。
尽管赵王不明白白起的险恶用心,但蔺相如等人看得非常通透,他们的极力反对没有起到作用,赵王固执己见,坚持派赵括取代廉颇。赵括到前线之后,完全否定廉颇制定的?固守关隘?战略,轻率地任用将士。思考不考虑实际情况,而用兵书上所学的理论与秦军展开正面交锋,本人数上不占优势的赵军根本打不赢秦军,最后导致几十万军队被俘,还被白起坑杀。至此,赵国一蹶不振,彻底失去和秦国交锋的机会,而赵拓也?名留青史?---成为著名的嘴强王者。
事实上,赵拓纸上谈兵迟早会出事这一点他的父亲早就有所预料。尽管赵拓可以在军事理论上战胜他,可是他依然充满担忧,因为他知道打仗是生死攸关的事。虽然儿子熟读兵法,但没有实战经验,只会纸上谈兵,很容易出事。后来这位父亲的预言成真,赵拓第一次领兵打仗就是关乎赵国国运的长平之战。这次战役之后,赵国精锐损失殆尽,秦国彻底奠定天下霸主的地位,连老牌强国赵国都无法与秦国抗衡,其他诸侯国已经算是秦国砧板上的肉了。
好了,今天关于“赵括纸上谈兵”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介绍对“赵括纸上谈兵”有更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实践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
声明:本站所有文章资源内容,如无特殊说明或标注,均为采集网络资源。如若本站内容侵犯了原著者的合法权益,可联系本站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