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_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什么意思

       我非常愿意为大家解答关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问题。这个问题集合包含了一些复杂而有趣的问题,我将尽力给出简明扼要的答案,并提供进一步的阅读材料供大家深入研究。

1.言必行行必果下一句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哪里

2.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什么意思?

3.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真切含义?

4.言必行,行必果的意思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_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什么意思

言必行行必果下一句 言必信行必果出自哪里

       1、“硁硁然小人哉”。“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句话出自《论语·子路》。直译就是“说话守信,做事力求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

        2、“硁硁”的表面意思是信誓旦旦、理直气壮,但却是个贬义词,通常用来形容固执、浅薄。整句话的意思是,说了就要去做,做就要做出结果,这与那些固执浅薄的小人没啥区别。

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是什么意思?

       “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

       翻译:说话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

       成语“言必信,行必果”出自《论语·子路》第20章,子贡与孔子关于“怎样做才能称得上‘士’”的问答对话中。

       《子路》第20章原文如下: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孔子的祖先本来是宋国的贵族,后因避宫廷祸乱而迁居鲁国。孔子的父亲是一名武士,虽跻身于贵族之列,但地位很低。孔子三岁时,父亲便死去了,他跟着母亲过着贫困的生活。孔于年轻时做过"委吏"(管理仓库)、"乘田"(掌管牛羊畜牧)一类的小官,鲁定公时,孔子曾任中都宰、大司寇(主管司法,与司徒、司马、司空三卿并列),鲁定公十二年(公元前498 年),孔子"由大司寇行摄相事","与闻国政"(《史记。孔子世家》),政治生涯到了顶峰。由于与当时主宰鲁国政权的季孙氏、叔孙氏、孟孙氏三家政治观点不和,孔子离开鲁国去周游列国,希望在别的国家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先后到了卫、宋、陈、蔡、楚等国,都没有受到重用。晚年回到鲁国一心一意讲学和整理古代文献资料,曾整理删定《诗经》、《尚书》等,并根据鲁国史官所记《春秋》加以删修,使之成为中国第一部编年体历史着作。孔子讲学,学生多达三千人,其中着名的有七十二人。

       《论 语》成书于春秋战国之际,是孔子的学生及其再传学生所记录整理。到汉代时,有《鲁论语》(20篇)、《齐论语》(22篇)、《古文论语》(21篇)三种《论语》版本流传。东汉末年,郑玄以《鲁论语》为底本,参考《齐论语》和《古文论语》编校成一个新的本子,并加以注释。郑玄的注本流传后,《齐论语》和《古文论语》便逐渐亡佚了。以后各代注释《论语》的版本主要有:三国时魏国何晏《论语集解》,南北朝梁代皇侃《论语义疏》,宋代邢晏《论语注疏》、朱熹《论语集注》,清代刘宝楠《论语正义》等。

       《论语》涉及哲学、政治、经济,教育、文艺等诸多方面,内容非常丰富,是儒学最主要的经典。在表达上,《论语》语言精炼而形象生动,是语录体散文的典范。在编排上,《论语》没有严格的编纂体例,每一条就是一章,集章为篇,篇、章之间并无紧密联系,只是大致归类,并有重复章节出现。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真切含义?

       “言必行,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可以这样理解:说话信用诚实,行为坚定果决,这是不问是非黑白,只管自己贯彻言行的小人啊。

       这句话出自于《论语·子路》第20章,子贡与孔子关于“怎样做才能称得上‘士’”的问答对话中。

       《子路》第20章原文如下: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士矣。”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何足算也!”

       《论语·子路》是出自《论语》的文章,共有30篇,其中著名的文句有:“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欲速则不达”;“父为子隐,子为父隐”;“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言必信,行必果”;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本篇包含的内容比较广泛,其中有关于如何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孔子的教育思想,个人的道德修养与品格完善,以及“和而不同”的思想。

       

参考资料:

百度百科:论语·子路

言必行,行必果的意思

       原文

       子贡问曰:“何如斯可谓之士矣?”子曰:“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可谓上矣。”

       曰:“敢问其次。”曰:“宗族称孝焉,乡党称弟焉。”

       曰:“敢问其次。”曰:“言必信,行必果,硁硁①然小人哉!抑亦可以为次矣。”

       曰:“今之从政者何如?”子曰:“噫!斗筲之人②,何足算也?”

       注释

       ①硁硁(kēng):浅薄固执的样子。②斗筲(shāo)之人:”指器量狭小的人。斗,古代量名;筲,竹筐,容量不大;斗、筲喻度量的狭小。

       译文

       子贡问道:“怎样才可以称得上是士?”孔子说:“做事有羞耻之心,出使外国能很好地完成国君的使命。这样的人可以称得上 是士了。”

       子贡说:“敢问次一等的。”孔子说:“宗族称赞他孝顺父母,乡亲们称赞他尊敬兄长。”

       子贡说:“敢问再次一等的。”孔子说:“说话一定守信,做事一定有结果,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或许也可以算是再次一等 的士吧。”

       子贡又说:“现在执政的那些人怎么样?”孔子说:“唉!这些器量狭小的人怎么能算得上呢?”

       硁硁然小人哉,即这是浅薄固执的小人啊.

       我的理解是这样的,关于士的标准,孔子把它分为三个层次(文中最后一种“斗筲之人是不算在内的),按这三种看来,“言必信,行必果”的是属最后一个档次的,这种人之所以还能称之为士,必也是有其信念的,非为“斗筲之人”的器量狭小胸无大志,他们也有执着的信念,但是与前两种“行己有耻,使于四方,不辱君命”和“宗族称孝,乡党称弟”对比,他们的信念是相对较为薄弱较为模糊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执着的是连他们自己也不清楚的,甚至是一个胡里胡涂的偏执狂。他们听命于上面的指令或道听途说不加澄晰,不会明辨是非,只是浅薄固执的寻求“任务”、命令、、的达成,用现在的话来说,第三等的士就是一傻冒。他们不知道什么是大义、什么是是非。在这一点上,孟子说得更加明白:“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义所在”。孟子《离娄章句下》

       “言必行,行必果”的意思是:说出的事一定可信,说了就一定守信用,一定办到。

       原句是“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出自《论语·子路》,意思是:说出的话一定要足以信任,行动一定要有结果,这不是固执的小人做的事情吗。后世之人,都将这句话当作是君子典范,如果身边有人能够做到这一点,言出必行、信字当先的话,那么一定要称颂这样的人是有信用的君子。

       其实,孔子所说的话,并不说让人不守信用,孔子认为世间的人,能够做到不臆断、不武断、不固执己见还有不永远以自我为中心,那就已经是非常了不起的人了。孔子认为守信用才最重要,他反对的并非是“信”,而是“必”,说到的事情一定要做到,这种事情其实非常武断,不符合孔子的理念。

“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赏析

       在《论语·子路》当中,孔子与子贡讨论士的标准时已经说过:“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这是从反面来否定“言必信,行必果”的行为。孟子这里则是从正面来告诉我们“言不必信,行不必果。”可见,孟子的学说在很多方面都的确是与孔子一脉相承的。

       所谓“君子”与“小人”,其实是两个有着多种含意的概念。最早是指等级,后来又指品级。“君子”其实就是“君之子”。君,可以是国君,也可以是家君。按照宗法制度,只有嫡子,甚至只有嫡长子,才能成为“君”。君的儿子就是“君子”。“君”和“君子”(君之子)属于“嫡传”,因此也叫“嫡系”,又叫“大宗”。不是“嫡系”的,就叫“小宗”。

       “大宗”为君,其子为“君子”;“小宗”为臣,其人为“小人”。所以,小人不是坏人,只是社会地位较低的“小宗之人”。这是等级。孔子的意思是说:言必信,行必果,这种普遍得连小孩子都知道的道理一味固执称不上君子,只能称作普通人。有智慧的人只做最聪明的,不做“最对的”。

       以上内容参考百度百科-言必信,行必果

       好了,今天关于“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对“言必信行必果硁硁然小人哉”有更深入的认识,并且从我的回答中得到一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