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衣带水的水指什么河

       最近有些忙碌,今天终于有时间和大家聊一聊“一衣带水的水指什么河”的话题。如果你对这个领域还比较陌生,那么这篇文章就是为你而写的,让我们一起来了解一下吧。

1.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

2.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什么河

3.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什么

4.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哪条河流?(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什么河)

5.一衣带水的水指的是长江还是松江

6.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

一衣带水的水指什么河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长江。一衣带水原指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后用以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带水,极其相近。出自《南史·陈后主纪》。

       简介:“一衣带水”从字面上来说,就是一条衣带宽的河面将两者分割开来,形容两者虽然隔着一条河,但是距离也是非常近。南北朝的时候,北方的北周和南方的陈国以长江为界。北周的宰相杨坚,废了周静帝,自己当皇帝,建立了隋朝。

       隋文帝有志于统一了中国,在北方实行了一系列富国强兵的政策,国力大增。他决心要灭掉陈国,曾说道:“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够因为一条像衣服带子一样狭窄的长江的阻隔,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后来人们就用“一衣带水”来比喻只隔了一条狭窄水域的、靠得非常近的两地。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长江。一衣带水原指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后用以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带水,极其相近。出自《南史·陈后主纪》。

       长江流域,是指长江干流和支流流经的广大区域,横跨中国东部、中部和西部三大经济区,共计19个省、市、自治区,是世界第三大流域,流域总面积18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国土面积的18.8%,流域内有丰富的自然资源。

       2021年12月,水利部正式印发文件,建立长江流域省级河湖长联席会议机制。2022年8月,长江全流域遭遇61年最严重干旱

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什么河

       “一衣带水“原指像衣带那样狭窄的河流。后来用于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带水,不中以阻隔人们的来往交通,指两地极其相近。”水“原本指的是长江,说的长江的源头水草地多,水流狭窄的地方。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什么

       “一衣带水”的“水”是指长江。成语出自我国著名史学家李大师、李延寿编著的《南史·陈纪下》,此篇记录了南北朝时期陈国的历史。成语释义:长江像一衣带的宽度那么宽。作出这个夸张的人是我国隋朝时期的皇帝杨坚,当时因为隋朝即将出师南方,所以杨坚用了这个比喻来提升己方士气。

       长江简介

       长江发源于“世界屋脊”——青藏高原的唐古拉山脉各拉丹冬峰西南侧。干流流经青海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云南省、重庆市、湖北省、湖南省、江西省、安徽省、江苏省、上海市共11个省级行政区(八省二市一区)。

       长江最后于崇明岛以东注入东海,全长6387公里,在世界大河中长度仅次于非洲的尼罗河和南美洲的亚马孙河,居世界第三位。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位于东经90°33′~122°25′,北纬24°30′~35°45′之间。

       长江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延伸至贵州、甘肃、陕西、河南、广西、广东、浙江、福建8个省、自治区的部分地区。流域面积达180万平方公里,约占中国陆地总面积的1/5。淮河大部分水量也通过大运河汇入长江。

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哪条河流?(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什么河)

       “水”原指长江。

       1、意思:一水相隔,如同衣带那样窄。比喻双方离得很近。

       2、出处:

       《南史·陈后主纪》:“隋文帝谓仆射高颍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译文:北周与陈国以长江为界。隋文帝取北周而代之后决心灭陈,对仆射高颍说:“我是全国老百姓的父母,难道能因为有一条像衣带那样窄的长江隔着,就看着南方百姓受苦而不拯救他们吗?”

扩展资料:

       近义词:

       1、一水之隔:受一条河水的阻隔。比喻双方因受水路交通不便而很少会面。

       《古诗十九首》其一:“河汉清且浅,相去复几许,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译文:这银河看起来又清又浅,他俩相界离也没有多远。虽然只隔一条清澈的河流,但他们只能含情凝视,却无法用语言交谈。

       2、近在眉睫:形容很近,就在眼前。

       《列子·仲尼》:“虽远在八荒之外;近在眉睫之内;来干我者;我必知之。”译文:即使远在八方荒远之地以外,或近在眉睫以内,来干扰我的,我一定都能知道。

一衣带水的水指的是长江还是松江

       1.一衣带水的水是指长江。

        2.一衣带水是一个汉语成语,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

        3.出自《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熲曰:我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

        4.意思是一条衣带那样狭窄的水,出自《南史·陈纪下》。

        5.原指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

        6.后用以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带,极其相近。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

       是长江。“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本指的是长江。一衣带水原指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后用以形容虽有江河湖海相隔,但仍像隔一衣带水,极其相近。一衣带水,释义为:像衣带那样窄的河流,常用来形容地理位置相邻很近。这个成语最早出现在《南史·陈纪下》:“隋文帝谓仆射高颎曰:‘为百姓父母,岂可限一衣带水不拯之乎?’”意为隋文帝要救济衣带宽的江两岸的百姓。“一衣带水”就成为形容地域相近、风土相貌相似等情景的常用成语。如,可以形容一河之隔的两地,也可以形容同一国内不同地方的风土人情相似,等等。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是哪条河?

       成语一衣带水中的水原指长江。

       长江(theChangjiangRiver/theYangtzeRiver),属太平洋水系,是中国第一大河。

       长江干流自西而东横贯中国中部,数百条支流辐辏南北,全长6363千米(国务院数据),一说有6397千米(安徽省人民政府数据),6403千米(三江源国家公园网站),6380千米(《话说长江》数据),一般用6300余千米较为合适。

       长江发源于青海省西南部、青藏高原上的唐古拉山脉主峰各拉丹冬雪山,曲折东流,干流先后流经青海、四川、西藏、云南、重庆、湖北、湖南、江西、安徽、江苏、上海共11个省、自治区和直辖市,最后注入东海。

       流域面积180万平方千米,约占全国总面积的1/5,年入海水量9513亿立方米,占全国河流总入海水量的1/3以上。流经中国青藏高原、横断山区、云贵高原、四川盆地、长江中下游平原,流域绝大部分处于湿润地区。

       长江干流宜昌以上为上游,长4504千米,流域面积100万平方千米,其中直门达至宜宾称金沙江,长3464千米。宜宾至宜昌河段习称川江,长1040千米。宜昌至湖口为中游,长955千米,流域面积68万平方千米。

       湖口至出海口为下游,长938千米,流域面积12万平方千米。长江可供开发的水能总量达二亿千瓦,是中国水能最富集的河流。长江干流通航里程达二千八百多千米,素有“黄金水道”之称。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中华民族的重要发祥地。

       至距今2亿年前的三叠纪时,长江流域西部仍为古地中海(又称特提斯海)所占据。西藏、青海南部、川西、滇西、滇中、黔西等地均为茫茫大海、四川盆地和鄂西则为古地中海向东突出的一片广阔的海湾。这个海湾一直延伸至今日长江三峡的中部。

       介于北方亚欧古陆与南方冈瓦纳古陆之间的古地中海,由青藏高原向西延至西亚和欧洲南部,向南伸向中印半岛,长达数千千米。当时,长江中下游的南半部亦浸没在海底,中下游的北部和华北、西北属亚欧古陆的东部,地势较高。

       ?一衣带水?中的?水?指的是长江,一衣带水的意思是一条衣带那么狭窄的水。一衣带水的含义是虽然有江河阻碍,但是依然能够亲密的往来,这个成语出自隋文帝。

       隋文帝杨坚是一个非常厉害的人,他不仅非常有才能,还非常的有雄心壮志。他和他的部下们通过努力取代了北周,建造了隋。成为皇帝之后,隋文帝的雄心壮志依然没有任何减少。他统一了北方之后,开始把目标放到了全国,他志在建立一个大一统的国家。

       当时北方已经全部都成为了隋朝的领土,一江之隔的南方则在陈朝的统治下。北方的隋文帝励精图治摩拳擦掌准备一统,南方的陈朝君主则整天玩乐。陈朝后主虽然也知道杨坚一直在想办法攻打自己,但是他仗着自己的长江天险有恃无恐。

       隋文帝也知道长江天险不好攻打,于是他很早就开始准备。他召集臣子商量对策,高颎告诉他说南方的庄稼和北方的成熟时间不一样,可以从这方面下手。他建议隋文帝可以在南方庄稼成熟的时间出兵,等到他们放弃收割粮食防备北方军队的时候再把军队撤回来。如此往复,等到真的发兵的时候南方会分不清楚真假。高颎还说,可以派人烧毁南方的军粮,这样就可以削弱他们的实力。

       隋文帝听了高颎的建议觉得非常好,于是他开始着手实施。隋文帝为了能够一举攻下南方,用高颎的计谋准备了七年。七年之后,杨坚认为时机成熟了,于是他开始发兵南方。出征前他告诉高颎说,我是全天下人的父母,难道就因为一条像衣带一样宽的长江的阻碍就不去拯救南方的百姓了吗。最终,隋文帝成功的攻下了南方,统一了全国。

       好了,今天关于“一衣带水的水指什么河”的话题就讲到这里了。希望大家能够通过我的讲解对“一衣带水的水指什么河”有更全面、深入的了解,并且能够在今后的学习中更好地运用所学知识。